摘要:“你看,将枯死的柳条都平茬完了,为这些幼苗提供了更大的生长空间,也就一年,就能长到1米多高。”同行的正镶白旗源沙林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彦锴笑着说:“打响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后,才发现这些灌木可浑身都是宝呢!”
清明小长假,浑善达克沙地深处小雨纷纷,一下车,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4月6日,气温大幅回升,白天的最高温度已接近零上20度。
在正镶白旗乌兰察布苏木夏日嘎淖尔嘎查灌木平茬项目区,已有绿色的红柳幼苗破土而出,为这片沙地草原带来勃勃生机。
“你看,将枯死的柳条都平茬完了,为这些幼苗提供了更大的生长空间,也就一年,就能长到1米多高。”同行的正镶白旗源沙林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彦锴笑着说:“打响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后,才发现这些灌木可浑身都是宝呢!”
正镶白旗牧民在灌木平茬作业中。
正镶白旗合作社成员在中标平茬区域工作中。
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成本降下来了,灭“黄”效果好了
走进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巴彦敖包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切割机轰鸣声中,工人们熟练地将平茬项目区运送过来的柳条按45厘米的长度进行切割、整齐码放。
合作社负责人赵臣说:“过去,我们一直把柳条当柴火用,从去年开始大面积治理沙地后才发现柳条是特别好的治沙原材料。从今年开始,我们合作社响应旗里号召,成立车间,收购周边11个嘎查的平茬柳条,生产天然沙障。”
该合作社以每吨400元的价格敞开收购,再叠加划定的生态治理项目区内实施每平茬一亩补贴100元的激励机制,嘎查牧民还可进入车间务工,这既消解了资源浪费困境,又开辟出牧民增收新路径。
在正镶白旗,灌木红柳这一曾经价值低下的沙生植物,自2024年当地5.5万余亩草场纳入锡林郭勒盟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项目后,其作为天然固沙材料的生态价值被人们发现并激活。
用红柳沙障后,治沙成本会降低多少?正镶白旗林业工作站站长韩利兵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该旗灌木平茬项目区红柳产量在8000吨左右,切割后会得到5000万株沙障材料。而1亩完全裸露的流动沙地用料量是4000株左右。连运输、切割等成本都加起来,1株价格在0.08到0.1元之间。这样算下来,治理1亩流动沙地所需原材料的价格能够控制在400元以内。而在2024年的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推进中,从河北等地购进稻草制作的沙障,1亩地的成本价就达到了600元。
“成本降下来了,这就预示着我们能用一样的资金治理更多的沙地。并且你看,这柳条掰也掰不断,插到沙地形成网格后,固沙作用可比别的任何沙障都要好。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一丁点的污染压力也没有。”与治沙造林打了20多年交道的韩利兵告诉记者,过去还没有铁丝网围栏的年代,牧民们会用柳条编织篱笆,为畜群遮风挡雪,如今,曾一度无人问津的柳条摇身一变成为防沙治沙灭“黄”行动的生态利器。
牧民在切割红柳。
切够后捆扎,准备运往治沙区域。
家门口就业,扩大参与度——以工代赈面广了,增收获利的人多了
清明节前,在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柴达木嘎查的平茬现场,割灌机的嗡鸣声中,牧民们穿上工作服,成为“生态工人”,为灌木红柳平茬。当地牧民额日登孟克告诉记者,他家涉及平茬的地有120亩,企业按一吨300元钱的价格来收购平茬后的柳条,除此之外还能来这儿捆柳条打工,一天还能挣300元。
平茬后,1亩地有500公斤红柳。算下来,120亩地能够打下来60吨,这就是1.8万元,再加上1个多月的打捆柳条作业,又挣了近2万元。额日登孟克说:“您看,这就近4万元的收入了。再加上后期治沙当中的参与,今年我能够在沙地治理中获得6万元的红利。”
站在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一组对比数据揭示着变革轨迹:2024年,3.8亿元专项资金撬动82.97万亩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工程,全旗共有24家合作社、10家企业参与,累计有1634名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共获得劳务报酬2391.3万元,人均增收1.4万元,以工代赈资金占工程投资总额的10.08%。
正蓝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苏伦高娃说,2025年,该旗治理面积将扩展至128.87万亩,将以“企业+合作社+牧民”的模式继续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安排以工代赈资金7904.15万元,占工程总投资额的17.43%,带动农牧民2800多人加入“绿色就业大军”,人均增收目标锁定1.87万元。较上年度,“以工代赈”参与比重增加49.4万亩、增长62.16%;农牧民收入增加4700元、增长34%。
正镶白旗巴彦敖包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员只有6户牧民。但是在灌木切割打捆作业中,为就近的50余名农牧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工人工资是按件计算,每小捆100根,一捆0.5元钱。算下来,每人每天挣个200多元不成问题。”合作社负责人赵臣说,等沙障全部做完了,他们还会参与到插沙障、做围栏、补播等治沙工程当中,一直能延续到10月底无法施工为止,合作社成员从这些以工代赈的治沙项目中平均收入4万元不成问题。
2024年冬季以来,锡林郭勒盟依托“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项目,已完成60.2万亩灌木平茬复壮工作,到2026年平茬作业量将达到180万亩,并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民”的模式,引导更多的农牧民积极参与沙地治理。
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乌日根巴雅尔表示:“今年,我盟适合由农牧民及其合作组织参与实施的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退化草原修复、灌木平茬、中幼林抚育等项目围栏架设和设置沙障面积400万亩以上,工程量占年度建设总任务面积的75%。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党支部+农牧民’‘合作社+农牧民’等模式,组织更多农牧民特别是脱贫人口、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等重点人群参与到防沙治沙以工代赈项目中来。”
将平茬下来的红柳装车,准备送到车间。
饲料加工企业动用大型车辆,将平茬后的红柳铺开晒干。
灌木变饲料,牛羊有口粮——产业链延长了,养殖成本降了
在正镶白旗,灌木红柳平茬后,全部做成了生态沙障。但这并不是平茬红柳的唯一变化。
从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柴达木嘎查平茬现场打下来的灌木柳条,经过捆扎运输后,来到了位于该旗哈毕日嘎镇的内蒙古联动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完成华丽蜕变——经过粉碎膨化等一系列加工后的柳条与秸秆、菌剂等混合,经过高温发酵后,制成牛羊爱吃的饲料。
内蒙古联动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智华说:“经过我们实地测算,2亩地能出1吨原材料,另外我们还添加一些秸秆、糖蜜,发酵饲料里面还要放一些菌液,这样大大提高了牲畜的适口性,成为牛羊爱吃的营养餐。”
正蓝旗位于浑善达克沙地核心区域,沙地面积达到1278.31万亩,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22.2%。对于生活在这里的牧民而言,饲草料成本的下降,有着非凡的意义。张智华坦言,等公司量产后,每吨饲料价格相比市场上的饲料,可节省800至1000元,将切实为农牧民减轻经济负担。
在锡林郭勒盟,灌木总面积有812万亩,主要包括小叶锦鸡儿、灌木柳、柠条等。灌木资源90%以上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腹地,以天然小叶锦鸡儿、灌木柳为主。
2019年至2022年,全盟累计完成灌木平茬7.3万亩,为充分利用好灌木资源,2022年以来,该盟积极引进太仆寺旗森恰、正镶白旗西北红、锡林浩特市丰佐纪元等大中型企业,建成灌木饲料加工厂,提高灌木资源利用效率。
2023年,以太仆寺旗森洽为例,平茬时向农牧户一次性补贴每亩20元,同时农牧户向灌木饲料加工企业购买饲料可享受每吨100元优惠。通过这种利益链接机制,即实现了生态效益,又增加了农牧户收入,形成了“生态+农牧户+产业”三方受益模式。
“平茬作业后,平茬下来的灌木枝丫经过加工处理,成为圈养牲畜的优质饲料,不仅解决了圈养牲畜饲料的来源问题,还为农牧民降低饲养成本。经过加工的饲草料价格远低于市场上饲草料价格,每吨饲草料可为农牧民节省800至1000元,有效缓解了经济压力。”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四级调研员、资深林业专家巩和平介绍说,以灌木为主料做成的优质饲料的使用,提升了牲畜肉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推动了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放牧模式向科学化、规模化的圈养模式转变,削弱了对天然草原的依赖性,减少了过度放牧现象的发生,实现了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在浑善达克沙地腹地,随着歼灭战的深入,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人们正书写着一部“灌木变现”的生态传奇。曾经被视作荒滩废料的沙柳资源,经当地产业化运作,蜕变为防风固沙的生态利器与牧民增收的绿色资产,演绎着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断肢重生”后切实实现了降低治理成本、扩面以工代赈、延长产业链条的三重效益。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巴依斯古楞
新闻编辑:徐跃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