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红布上的光阴||孙建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0:38 3

摘要:寿宴正酣时,九十岁的二婶忽然颤巍巍离席。红木皮箱吱呀一声,仿佛掀开了时光的暗扣。她捧出一团红布包裹的物件,层层展开的刹那,满堂笑语倏然静默——一个绣着十二个白色小人的圆形针线包,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一枚沉睡多年的革命火种。

寿宴正酣时,九十岁的二婶忽然颤巍巍离席。红木皮箱吱呀一声,仿佛掀开了时光的暗扣。她捧出一团红布包裹的物件,层层展开的刹那,满堂笑语倏然静默——一个绣着十二个白色小人的圆形针线包,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一枚沉睡多年的革命火种。

红布上"荷花仙子"的丝线仍泛着水光,"麒麟送子"的金鳞依稀可见,"万字不断头"的纹路如同时光的迷宫。当二婶枯瘦的手指抚过那些发黑的针眼,我们忽然听见了历史的心跳——那不是普通的针线包,而是一本用针脚写就的抗战日记。

一九四〇年的冬天特别冷。泗沭县的乡村黄土墙上,结着白霜,日本人的飞机像乌鸦般在天上打转、寻找目标狂轰乱炸,二婶说起这抗战时段,眼睛望着窗外,仿佛能穿透六十年光阴,看见那个躺在自家土炕上的,湖南藉抗日伤员张泽华。"他浑身裹着绷带,像截被战火燎过的白杨树。"年青的孕妇挺着大肚子,用草木灰染就的灰布为伤员缝补军装。

针线包里的八根钢针清楚记得每个深夜。油灯把孕妇的身影投在土墙上,纳鞋底的麻绳勒进指腹,血珠渗透千层底里。她总在鞋垫上绣"万字不断头",一针一句地绣"打倒日本鬼",针尖挑着灯花噼啪作响,像远处传来的抗日枪声。伤员咽下鸡蛋羹时眼泪滚进碗里,浓重的湖南口音说:"大妈,你是我的再生母亲”。

其实二婶那时不过是个新婚两年的小媳妇。妇救会会长的身份让她藏起少妇的怯懦,带着村里二百多个妇女在烽火岁月里穿行,还要定期组织年青妇女去抗日前线宣传、演出,鼓舞抗日士气,磨面是妇救会的重要任务,她们的手掌磨破在石磨上,鲜血染红了给前线送去的面粉;她们的手在寒冬里冻得发紫,仍坚持缝制军被上最后一道针脚。针线包里的那把剪刀,不仅剪过千万双鞋样,还剪过绷带,剪过秘密情报,剪过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

当张泽华经过三个月的精心调养,归队那日,这个湖南兵对着孕妇深深鞠躬。他带走的不只是痊愈的伤口,还有鞋膛里绣着誓言的鞋垫。此后多年,针线包又缝过多少军衣,纳过多少鞋底,做过多少被服,没有人统计过,二婶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有次收到抗日前线来信,江西兵王开华歪扭的字迹被雨水浸开:"穿您做的鞋......杀鬼子......"后半句化作了纸上的泪水。

宴席上无人动筷。九十岁的老人摩挲着针线包,那些彩线已褪色,但绣出的荷花依然在岁月里亭亭玉立。她突然捏起一根钢针,对着灯光眯起眼睛:"瞧,这根纳过一百三十八双军鞋,针鼻都磨薄了。"光穿过针眼,在老人脸上投下细小的光斑,恍若当年做军鞋,透过窗棂的月光。

针线包即将传给重孙辈的大学生了。红布里的剪刀还锋利,针锥还硬朗,那些丝线依然保持着抗战时期褪了色的配置——革命红、希望绿、幸福蓝、永恒黑。最动人的是那十二个白色小人,手拉手围成圆圈,在多子多福的古老寓意之外,更像十二个永不屈服的抗日儿童团。

寿宴终了时,二婶把针线包贴在心口。她说听见里面有无数声音在唱歌,有纺织娘的唧唧声、有抗日前线战士的铿锵脚步声、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曲声、抗日胜利的欢呼声、还有那个湖南兵告别时哼的家乡小调。这些声音缝进了红布每一道经纬,绣进了每个图案的丝缕,在八根钢针上凝成了永不锈蚀的记忆。

针线包合上的瞬间,我忽然明白:这不是一件文物,而是中国人用最柔韧的丝线,绣在时间锦缎上的永恒信念。那些针眼还在呼吸,还在诉说,诉说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诉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的决心、诉说抗日战争一定胜利,针线包还在等待下一双年轻的手,接过这红布上永不褪色的光阴。

作者简介

孙建华,男,1938年出生于江苏省泗阳县爱园镇农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庭贫穷,解放后,12岁才开始上学,1958年淮阴电力学校毕业分配在淮阴发电厂工作,从事电力事业40多年,1998年退休,视学习为生命、以写作为乐趣,多年来在地方性报刊、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数百篇文章,获得奖状、荣誉证书10多个,虽已耄耋之年,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座右铭,笔耕不辍。学习、写作。

▼▼▼

运河

摄韵

用光影叙述

呈运河万象

诉两岸风情

投稿邮箱: haqjprj@163.com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现代诗每组不少于五首,格律诗不少于十首。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

2. 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3. 投稿务必原创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识别”关注设置为星标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