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大桥镇:“党建+”领航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01:39 2

摘要: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锚定“银耳之乡”定位,探索“党建+”发展模式,在产业富民、文旅融合、人才培育等三方面下功夫,奋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2024年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

转自:中国改革报

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锚定“银耳之乡”定位,探索“党建+”发展模式,在产业富民、文旅融合、人才培育等三方面下功夫,奋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2024年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

聚焦“党建+产业”赋能增效

勾勒乡村产业振兴“富民图”

党建引领链上聚势。大桥镇成立银耳产业链联盟大党委,统筹龙头企业、食用菌合作社构建“红色共同体”,构建起“党委统筹—企业联动—农户参与”的立体化产业协作网络,带动全镇80%农户投身食用菌产业,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

科技赋能绿色转型。大桥镇建设光伏菇棚45间、智能化温控菇棚176间,打造“棚顶发电、棚下种菌”复合场景;引进远红外烘干、冻干仓等先进加工设备,在灭菌、种植、烘干等关键环节实现综合能耗下降30%~50%,推进清洁能源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同时,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育成“HT108”“绣银1号”“福银雪耳”等6个高产优质品种,单产提升26.57%、利润率提高46%,实现食用菌产业绿色转型与效率升级。

融合拓展价值提升。抓住天天源、康亿达等食用菌重点龙头企业,促成与中国食用菌协会银耳产业分会、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福建省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紧密合作。以“政府+企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共建银耳产业小微园,拟投资3亿元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观光于一体的银耳生产示范基地,进一步推动银耳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党建+文旅”深度融合

勾勒乡村文化振兴“新蓝图”

构建文旅联建格局。大桥镇把路网升级作为“先手棋”,通过洋中至坑头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精心勾勒出“15分钟文旅圈”的便捷画卷;同时,围绕临水宫、钱来山等景区,构建钱潘片区联合大党委党建联合体,匠心铺就“钱文化主题旅游环线”,推广坑头“非遗柿丸”品牌、挖掘周厝与潘厝特色农产品,带动周边农家乐、“四下基层”基地等业态绽放。2024年累计接待团队571个,游客35.3万人次。

打造精品文旅路线。大桥镇与省市20余家旅行社签订“大桥镇二日游”合作协议,打造“临水宫祖庙—中村临水源景区—钱厝钱来山景区”热门线路,串联翠屏湖周边旅游资源。截至今年8月底,已举办文旅推介活动8场,吸引游客超22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5万元。

打造奶娘文化IP矩阵。大桥镇深度挖掘奶娘信俗文化,以“慈”谐音巧思打造临水夫人瓷像,作品入围世界遗产大会文创大赛;创作出萌版临水夫人IP形象、衍生表情包等年轻化文创,表情包使用量达35万人次,抖音账号短视频播放量破50万+;推出闽剧《临水夫人陈靖姑》、图书《印象临水夫人》、大型纪录片《千年临水情》、动漫《陈靖姑传奇》等文艺作品,逐步把奶娘信俗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活资产”。

聚焦“党建+人才”链式培育

勾勒乡村人才振兴“雁阵图”

引才汇智育强。大桥镇依托“科技小站”构建“科技赋能+精准服务”,推广银耳新品种“绣银1号”等累计应用超500万袋,产值超2000万元;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1720亩;建立10余个示范基地,培训超1600人次,辐射带动14个村、800余户农户。

寻才建库培优。大桥镇依托镇党校、“四下基层”实践基地等平台,创新推行“理论教学+基地实训+结对帮扶”模式,既组织党员干部、乡土人才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又结合大桥镇特色农业、乡村治理等实际需求开展实操培训,还安排经验丰富的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一对一”传帮带。目前,全镇已通过各类平台培训200余人次,从中选拔40名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纳入镇人才库重点培养;同步开办“雏雁学堂”,选拔56名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牢的村干部后备人选,为大桥镇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储备了坚实人才力量。

兴才蓄能增效。大桥镇建立“人才+产业”对接机制,组建“党员先锋队”,在乡村振兴、安征迁、重点项目建设、基层矛盾调解等重点工作中设立“人才导师”,引导农业技术人才与合作社、龙头企业结对,同时将服务成效与评先评优、项目扶持挂钩,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目前,全镇共设立“人才导师”26个,组建“党员先锋队”36支,累计开展帮扶活动1491次,收集道路修缮、医保办理等意见481条,解决增设停车场、路灯加装等民生问题358件。(古田县委改革办、古田县大桥镇党委供稿)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