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女士的孩子小磊(化名),初三在读,在这个中考的关键期,孩子却突然躺平了,整天窝在家里,不是打游戏就是睡觉,也不跟父母交流,谁来劝说都没用,就是不去学校。郭女士看着孩子这样也着急,直接给孩子断网了,手机也砸了,母子俩因此大吵了一架,原本已经出现裂缝的亲子关系更
郭女士的孩子小磊(化名),初三在读,在这个中考的关键期,孩子却突然躺平了,整天窝在家里,不是打游戏就是睡觉,也不跟父母交流,谁来劝说都没用,就是不去学校。郭女士看着孩子这样也着急,直接给孩子断网了,手机也砸了,母子俩因此大吵了一架,原本已经出现裂缝的亲子关系更加紧张。
小磊原本是个开朗的孩子,初二下学期的时候,原本前列的成绩突然滑到了倒数,老师的不理解,家长的指责,导致小磊的性格越来越孤僻。
直到郭女士看到小磊的日记本,上面写满了对自己的否定,以及对生活的失望,才发觉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此时的郭女士想要跟小磊好好聊聊,但每次都以小磊的沉默应对结束。
在伟凡的第一次家庭咨询中,咨询师发现小磊的"躺平"其实是自我保护——"只要不努力,失败就有借口"。更关键的是,父母对小磊的期望很高,他始终活在"必须考重点高中"的期待里。咨询师打了个比方:"孩子就像被绑在火箭上发射,现在燃料耗尽了,你们却还在喊加速。"
转机发生在第三次咨询。咨询师让郭女士夫妇写下"如果孩子考不上高中,我们最怕什么",丈夫写着"怕他未来辛苦",郭女士写着"怕被同事笑话"。当这些字条摊开时,小磊突然哭了:"原来你们要面子胜过要我..." 这次坦诚相待成了破冰起点。
咨询师给小磊设计了"微小成就感"计划:每天完成三件小事,用可视化的方式感受"我能做到"。两周后他主动提出找个补习老师,补习数学。 更惊喜的是,当父母不再提成绩,他反而轻松了不少,成绩也突飞猛进。
小磊已重建基本学习动力,但长期形成的自卑模式仍需改善。建议持续强化多元价值认知,帮助家庭建立弹性期望。父母需要警惕重返"分数焦虑"的老路。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躺平是青少年发出的最后警报。小磊用自我放弃来逃避"可能让父母失望"的恐惧,而破解困局的关键,是让爱从"你要优秀"回归到"你存在就足够珍贵"。有时候拯救一个孩子,不是帮他重新起飞,而是教会他即使贴着地面行走,也能看见风景。
来源:vimfun伟凡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