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科学课:用责任之心倾听自然的声音——走进山西大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环境生物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11:25 1

摘要:和风轻拂,春意渐浓,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禽鸟嬉戏,俨然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抬头远望,碧蓝的天空下,候鸟迁徙,为展现了和谐安逸的自然图景。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四季更迭,环境变迁,当我们感慨于生态文明的神奇时,是否曾真正探究其背后的奥妙?又是否想过,

和风轻拂,春意渐浓,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禽鸟嬉戏,俨然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抬头远望,碧蓝的天空下,候鸟迁徙,为展现了和谐安逸的自然图景。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四季更迭,环境变迁,当我们感慨于生态文明的神奇时,是否曾真正探究其背后的奥妙?又是否想过,我们该如何努力才能奏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大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环境生物学”的课堂,深入探寻环境生态唯美画面背后的秘密。

问题为引 探索专业与课程良性互动新路径

“环境生物学”作为环境科学重要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课程采用团队授课的方式,桑楠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和部分实验教学内容,秦国华教授和朱娜教授负责课程资源建设,岳慧峰副教授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环节。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学习什么,学成后能干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生物学,专业培养体系中其与生物学基础的区别是什么,与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核心课程的关联又是什么?”这是在面对每届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时,任课老师桑楠的开课第一问。带着问题与好奇,同学们开始了“环境生物学”的学习与探索。

“环境生物学”的前身是1985年山西大学初建环境保护专业时开设的自编讲义《环境生物监测》,2002年在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正式开设《环境生物学》。课程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从学习污染的生物效应开始,到掌握生物监测技术,再到了解污染生物净化和保护生态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重,由此构成环境生物学课程体系。

通过48学时的课堂教学和32学时的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采用正确方法手段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知识本身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增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由此形成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知识传播与科技创新的有序递进,建立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全链条课程培养体系。

教学团队致力于课程和课堂内容创新,实现知识传递和能力提升。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相关领域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融入,包括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等,例如在生物效应检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高通量筛查技术、有害路径结局和效应导向分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形成“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的全链条学习过程,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注重教与学方法的创新,建立互动式多元教学模式。强化课堂设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例如,在剖析研究典型环境问题后,通过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新思维与团结协作能力。2020年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2022年获批山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以人为本 绝知此事要躬行

环境生物学具有知识面宽、综合性强、交叉性高和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当前的环境生物学教学的重点是将知识落地,不再是书本里面的文字,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桑楠老师在谈及关于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说道。因此,以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实施为主线,实现“理论讲授-思维训练-实践检验”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创新,推动“以教为主”的知识传授的课程建设向“以学为主”的互动式课程建设转变;将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结合,知识传递转向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体外细胞、种植植物、饲养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试,分析其生长指标、病理组织变化;利用生物个体,观察实验反应变化,记录分析以达到环境监测目的;置身真实环境体系,切身感受真实存在的现象,培养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这些内容构成了课堂理论教授之外的实验探索。“老师带我们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同时还开设课程实验,在增加我们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巩固了课程的知识并加以运用,激发了我对这门课的兴趣,让我对环境科学这个专业和环境生物学这门课程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来自2020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李彬同学谈道。“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全面细致地从基本概念到具体实验设计,教我们学会理解某个概念,引导我们设计相关实验,并且还结合前沿热点,用具体的科研实例来给我们拓展视野,同时老师会给我们分享她的科研经验,让我们真正地学懂、学会、学到,帮助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基础。”来自2019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周子军同学在回忆起桑楠老师的课程时提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环境生物学”讲授过程中,老师始终贯穿着对自身研究实践的讲解,让环境科学专业的陈晨更好地理解了课本上的理论与应用:“科学应该具有严谨耐心、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时在科学研究中要运用好辩证唯物论,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这些都促进了我科研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授知识,严谨耐心地指导实验,为学生打开求知探索的大门;课堂外,同学们与老师积极交流心得,共同解决难题,探讨有趣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科素养,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知识有所学、有所用、有所体悟。

立德树人 从学生到守护者

“环境生物学”不仅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更渗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思政理论和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大纲,贯彻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这门课程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强化专业知识本身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在课堂知识传授中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实现对学生专业辅导、就业指导、生活关心等全过程培养。

“经过这段时间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尤其是我们课程中对污染物问题的深入学习,我希望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争取为将来解决环境问题贡献一份力量,共同保护地球家园。”来自2021级环境科学专业的付一兵同学在谈及课程感受时说道。“本来是一些离我们很遥远的概念,但在老师的讲授下变得通俗易懂,晦涩难懂的知识也变得愈发有趣、生动起来,激发我兴趣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环境科学的热爱和信心,希望能够为蓝天碧水净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2021级环境科学专业申雨鑫表示。任课老师不仅在知识的学习上进行引导,而且在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进行指引,为培养环境科学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并致力于将科研服务于社会的理念贯彻到底。

据介绍,课程团队将继续结合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同时积极践行新时代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育人更育德,为构建绿色健康生态环境助力。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环境生物学”课程着眼于环境问题,将人才培养与专业学科建设、国家区域需求紧密结合,积极推动课堂成果转化,为构建美好的生态画卷增添笔墨。让我们共同守护好碧水蓝天净土,一起见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旋律婉转悠长,生生不息。(通讯员:蓝匀 张佳宁)

来源:高校圈的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