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37岁太可惜!生前最怕辜负粉丝,好友发文揭其痛苦字字哽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21:45 1

摘要:9月11日的北京还裹着初秋的凉,一则没头没尾的消息先在娱乐圈的小圈子里炸了锅——“于朦胧出事了,在朋友家,六楼”。等到警方的通报传来,“排除刑事案件”六个字像块冰,砸醒了所有还在侥幸的人:那个总穿着白衣、眼神温润的演员,是自己选择关上了世界的门。

9月11日的北京还裹着初秋的凉,一则没头没尾的消息先在娱乐圈的小圈子里炸了锅——“于朦胧出事了,在朋友家,六楼”。等到警方的通报传来,“排除刑事案件”六个字像块冰,砸醒了所有还在侥幸的人:那个总穿着白衣、眼神温润的演员,是自己选择关上了世界的门。

没人愿意相信。毕竟就在前一天晚上九点多,他还像往常一样登录过微博,没人知道那几分钟里他是否划过自己演过的角色——《太子妃升职记》里为爱情低头的九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护着妹妹的白真,或是《新白娘子传奇》里温润的许仙。这些角色让观众记住了他的“仙”,却没人看清角色之外,他藏在笑容里的紧绷。

圈里人提起他,总绕不开“较真”二字。录十几秒的宣传口播,他能对着镜头反复调整语气,直到声音里的每一个字都合心意;一部《星际穿越》,他翻来覆去看了二十几遍,不是消遣,是要琢磨镜头背后的逻辑。旁人说这是敬业,只有亲近的人才知道,这份“较真”早变成了他的枷锁——别人随口一句“演技僵”,他会翻遍自己所有的戏份找问题;舞台上偶尔的跑调,他能在后台懊恼到失眠。后来大家才知道,他脸上的“没表情”不是高冷,是早年拍戏受伤留下的后遗症;那些被骂“划水”的瞬间,是他藏不住的紧张在作祟。可网络世界里,解释从来比不过一句轻飘飘的嘲讽,黑点贴在身上,就像洗不掉的墨。

更让人唏嘘的是,他本不该是这样的。从小在新疆长大的他,是被爱泡大的孩子——妈妈因为喜欢琼瑶的《月朦胧鸟朦胧》,给他取了个浪漫的名字;他爱拍照,妈妈就陪着他满街找取景地,姥姥心甘情愿当他的“御用女主角”;爸爸会因为妈妈一句“胖了”,悄悄去考健身教练证。这样的家庭,本该养出松弛的人,可他偏把这份爱变成了负担。粉丝的支持、家人的期待,在他眼里都成了“不能辜负”的承诺。后来他被传“得罪人”遭冷藏三年,再出来时,资源远不如前,名下的影视公司也悄悄注销,他看着身边人一个个走到聚光灯中心,自己却还在原地打转,那份自责,大概早就在心里堆成了山。

9月10日的夜晚,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碎片。和五六个朋友在别人家聚会,凌晨两点多回到卧室反锁了门。天亮后朋友发现人不在,下楼才看到那个让人心凉的场景:灯还亮着,窗户开着,纱窗被整齐地卸了一半——他走得很从容,像是早就做好了所有准备。

消息传开后,圈内人的悲伤都带着沉默。高泰宇在社交平台写下“你的笑容,永远定格在记忆中”,合作过的演员发了合照,配文只有一支蜡烛;他的助理在朋友圈里问“这世道怎么了,那么完美”;最让人破防的是文苡帆的长文,他说于朦胧的作品像光,却没人知道光的背后,他吞了多少眼泪。文末那句“你的存在很珍贵”,更像一句迟来的安慰,没能留住要走的人,只能说给还在挣扎的我们听。

有人说他傻,有家人爱、有粉丝疼,怎么就走不下去?可没人知道,那些深夜里的自我拉扯有多难熬——舞台上的掌声再响,灯一关,只剩他自己面对满屏的质疑;别人眼里的“顺风顺水”,在他心里全是“不够好”的遗憾。娱乐圈的光鲜像一层滤镜,遮住了他的疲惫,也遮住了旁人该有的理解。

如今《长夜行》的官宣日成了永远的遗憾,他演过的角色还在屏幕上笑着,可那个叫于朦胧的男人,再也不会有新的故事了。我们总在失去后才想起,一句“你还好吗”比掌声更重要,一次理解比赞美更温暖。网络上的冷嘲热讽像刀子,不知道哪一句就会戳中别人的软肋;身边人的沉默像隔了堵墙,看不见那些藏在眼神里的求救。

于朦胧走了,带着他没说出口的委屈,也带着一个提醒:生命没有回放键,别等失去了才学会温柔。愿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卸下所有的紧绷,不用再怕“不够好”;也愿我们,能多给身边人一点耐心,多听一句“我很难受”,别让遗憾,再变成下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

来源:小飞侠来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