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最宜居城市是哪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不久,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报告对国内100座城市宜居指数进行了排名,上海位居榜首,杭州位列第二,北京、哈尔滨、扬州分别位列第三至第五。
中国最宜居城市是哪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不久,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报告对国内100座城市宜居指数进行了排名,上海位居榜首,杭州位列第二,北京、哈尔滨、扬州分别位列第三至第五。
尽管榜单结果展现了数据驱动下城市评价的多元视角,但也引发公众对“宜居标准”内涵的重新思考——当特色资源转化为量化竞争力,城市的个性标签与共性发展如何平衡,成为新的讨论焦点。本期识途,小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在数据的理性与人文感知的张力之间,如何结合新的机制,寻找人与城的共振。
哈尔滨第四?淄博上榜?上海第一?
2024宜居城市榜单一出,全网炸锅。
昆明气候无敌却排42名,大连屈居67位输给长春,这份被戏称“反常识排行榜”的背后,到底是“数据宜居”?还是“感知宜居”?小蕾这就陪大家扒一扒~
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以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环境可持续性、城市治理与稳定以及社会文化与教育四大类为支柱指标体系,细分了10个子类别,涵盖90项指标,对我国100个城市进行的宜居综合评估。乍一看,指标要素相对合理,到底反常在哪呢?
亮点就在它的算法逻辑,报告采用的“标准化值法”与“夏普利权重”相结合,同时还加入了“假设模拟分析”的创新思路。
图: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综合分析表
(图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小蕾给大家简单解释下:“标准化值法”,既消除指标单位差异,如计算不同体量大小的城市的教育资源投入标准,每个城市的教育经费原始值按此公式计算得到标准化值,这样能直观呈现该城市在整体样本中教育资源投入的相对水平,这个比较好理解。
重点是“夏普利权重”,通过计算每个指标的边际贡献度,来动态分配权重。例如,哈尔滨的供暖覆盖率、医疗资源密度、冰雪经济;淄博的碳中和政策等皆被算法识别为高权重因素,换句话讲就是贡献多少拿多少,有点像股东分润的场景。
图:第41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图源:网络)
当然了,小蕾认为,夏普利值的局限性,我们也不能小觑,像是各对象承担均等风险;计算组合爆炸增长而容易遗漏关键指标关联,如昆明的气候舒适度权重被经济产业短板拖累;还有无法捕捉如社区归属感、品牌价值等软性贡献;以及信息完备性依赖过强等等弊端,都为城市级别的复杂系统评价,增加难以量化的博弈难度。
图:昆明-滇池湿地
(图源:滇池度假发布)
第三个假设模拟分析,是模拟后续城市“补齐短板”后,重新核算排名的机制,提供一些未来城市建设运营方面的依据,如鄂尔多斯环境治理模拟后排名从98升至第2。小蕾想这个做法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但治理城市就像医生治病一样需要辩证来看问题,随意提升某一指标可能会破坏系统平衡,造成城市运营里常讲的供需匹配问题。过度依赖硬性指标还可能会导致城市同质化等问题。
总结来看,这套算法思路给小蕾带来了不少启发,结合“杭州六小龙”这个例子,和《中国城市运营指数报告(2024)》中“稳定收入、优化要素、盘活资产、服务民生、智慧治理”等客观评价维度,小蕾思考,“宜居、宜业、宜乐”都是城市这个复杂生命体的脉搏韵律。只有城市系统生态足够的富足,创新涌现的概率才会不断提高,无论是深圳、杭州、北京还是上海,这些城市都是小蕾选择上排名相对靠前的城市,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看哪座城市更适合自己,因为每个城市在其细分领域发展方向上差异巨大。
当城市的宜居标准沦为经济数据的附庸时,城市会不会就变成没有灵魂的居住容器?小蕾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你呢?
「识途」从「城市蕾好」的科普精髓中孕育而生,是对城市探索旅程的深化与延伸。作为原栏目衍生的子系列,我们将继续沿着城乡与社会发展的轨迹前行,通过专访深入触达不同行业和领域,洞察智慧城市运营的每一环节,结合“人、地、财、产、政、文、技、数”城市发展的八大要素,探寻现在正在发生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
如果城市是书,漫步便是阅读的艺术。在「识途」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漫步,每一期节目都将通过专访中的一瞥,带你窥见那些各个行业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的城市足迹,深入讨论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运营的洞察与远见,和大家一同阅读,一同识途。
第76期:低空经济长跑赛,2025最新产业报道
第75期: 两会提案是否能解决我的35岁焦虑?
第74期:AI接管倒计时,人类终于能专心当“人类”了!
第73期: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城市运营优秀案例汇编,《城市运营指数报告(2024)》即将出版!
第72期:6000亿商机,来COSP看2025新赛道!
来源:城市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