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教授:深入解读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新突破与新挑战 | 2025 CSCO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20:47 1

摘要: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山东济南举办。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全球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免疫治疗已成为改变临床实践的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耐药之后,如何更精准?

撰文 | Key

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山东济南举办。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全球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免疫治疗已成为改变临床实践的重要策略,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实现对肿瘤的控制与清除,显著改善了其长期生存预后。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的王洁教授在会上就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作大会报告,本文将梳理会议精彩内容,以饕读者。

图1 王洁教授大会报告

晚期NSCLC免疫治疗新格局:多元化联合策略引领个体化治疗突破

首先,王洁教授指出,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种治疗策略相继涌现。从PD-1/PD-L1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到靶向治疗及细胞治疗等,免疫治疗手段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根据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的问卷调查显示,专家普遍对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化疗方案寄予厚望,认为此类联合策略有望改善转移性NSCLC患者的预后。

图2 以PD-1/PD-L1抑制剂为基石新药联合策略

在PD-1/PD-L1抑制剂联合治疗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项Ⅲ期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了不同联合策略在晚期NSCLC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多循证依据。CAMPASS研究(评估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 vs 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晚期NSCLC)是一项随机、单盲、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该研究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显示联合组PFS显著改善,总生存期(OS)数据尚未成熟。此外,联合组在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方面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未出现新的不良事件信号[1]。

图3 CAMPASS研究结果

TQB2450-III-12研究(评估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化疗后序贯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为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Ⅲ期研究。其主要终点PFS显著改善,ORR和DCR虽无统计学差异,但DCR呈改善趋势,安全性可控,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2]。ORIENT-31研究针对EGFR-TKI治疗失败的非鳞状NSCLC患者,是一项前瞻性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组中位PFS显著延长至7.2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9%[3]双特异性抗体:新型治疗药物的崛起

王洁教授进一步介绍指出,双特异性抗体作为一种可同时靶向两种不同抗原的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增强的组织穿透能力与肿瘤杀伤效力,同时表现出更高的靶点特异性及更低的脱靶毒性,在晚期NSCLC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4 双特异性抗体特点

以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为例,该类分子能够同步恢复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并抑制血管生成,为晚期NSCLC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目前已有多个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并初步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信号。此外,诸如卡度尼利(PD-1/CTLA-4)及沃苏米单抗等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也在晚期NSCLC治疗中表现出提升临床获益的潜力。双特异性抗体的不断发展,不仅拓宽了免疫治疗的应用策略,也为晚期NSCL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图5 免疫双抗在肺癌临床开发概览

ADC药物:免疫治疗的新伙伴

同时,ADC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通过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偶联,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ADC药物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展现出了协同增效的作用。ADC药物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释放肿瘤抗原,从而激发抗肿瘤免疫记忆。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可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实现协同增效(图6)。

图6 免疫联合ADC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多种ADC药物已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初步疗效,如德达博妥单抗(Dato-DXd)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及含铂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研究中,中位PFS达11.1个月,达到显著的疗效改善,但仍需关注安全问题[4]。此外,还有其他多种ADC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为晚期NSCLC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王洁教授强调到,尽管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应对多重挑战,包括免疫治疗耐药性的出现、毒性反应的管理以及患者筛选的精准性等问题,这些均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为了克服免疫治疗耐药性,研究者们正积极探索多种策略,如开发新型免疫治疗药物以绕过现有耐药机制,优化治疗组合以增强疗效,以及深入研究耐药机制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在毒性反应管理方面,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谨慎权衡风险与收益,通过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密切监测患者状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同时,加强对免疫治疗药物毒性反应的研究,提升对其发生机制的理解,将有助于更有效地管理这些反应。为了提高免疫治疗的精准性,需加强患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与检测,如PD-L1表达水平和肿瘤突变负荷等,从而更准确地识别出最适合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群体,进一步提升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未来,免疫治疗在NSCLC领域的发展将聚焦于创新与探索并重。随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及异质性认识的深化,以及生物技术的持续进步,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将加速,这些药物预计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更低毒性。同时,免疫治疗与放疗、靶向治疗、细胞治疗等联合应用的策略将成为研究重点,以期实现更优疗效与更低毒性。此外,基于患者基因特征、肿瘤类型、分期及生物标志物等因素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也将成为提升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方向。

小 结

最后,王洁教授总结指出,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正处于深刻变革与快速发展的阶段。以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当前治疗的基石,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需通过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等联合策略发挥协同效应以进一步提升疗效。近年来,以双特异性抗体和“免疫治疗+ADC”为代表的新型治疗模式不断涌现,其在NSCLC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协同增效潜力,有望重塑未来的治疗格局。

然而,免疫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原发与继发耐药、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管理以及优势人群的精准筛选等。应对这些挑战需多措并举,包括开发新型免疫药物、优化联合治疗策略以及推进个体化治疗。随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认知的不断深入和生物技术的持续发展,免疫治疗在晚期NSCLC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逐步成为主导治疗方式,不仅可延长患者生存,还有望改善生活质量。未来,更多创新治疗策略的出现将为晚期NSCLC患者开辟新的治疗路径,带来更广阔的临床前景。

专家简介王洁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助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总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02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与进步奖获得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IASLC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理事会成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

参考文献:

[1] Han BH, et al. ASCO 2025. Abstract LBA8502.

[2] Yuankai Shi, et al. ASCO 2025. Abstract 8514.

[3] Li Z, et al. ASCO 2025. Abstract 68P.

[4] Benjamin Levy, et al. ASCO. 2025. Abstract 8501.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