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日,整编74师向涟水发动进攻。但是让成钧郁闷的事发生了,他竟然难以判断张灵甫真正的主攻方向。涟水西、东、南,包括茭菱镇都有国军,却看不出重点在那里。
21日,整编74师向涟水发动进攻。但是让成钧郁闷的事发生了,他竟然难以判断张灵甫真正的主攻方向。涟水西、东、南,包括茭菱镇都有国军,却看不出重点在那里。
这是张灵甫特意使用的一种战术,叫做“宽大正面进攻”,也就是看上去不分重点,但又似乎处处都是重点的全线进攻。
当天远在沭阳的粟裕,趁薛岳暂时还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时,立即派兵遣将亲率重兵挥师南下。
战前,李士怀把防御重点安排在城西,南门只有一个营,涟水只有一个渡口,就是城南渡口,渡口安排了一个排,而城南正是张灵甫的主攻方向。
22日,74师第51旅占领涟水城南的老黄河河堤后,建立起炮兵阵地,部队开炮时,上来都是要试射,你可以从容应对,比如隐蔽部队。但是74师不同,上来就进行长时间炮轰,一顿炮击后应该是步兵冲锋,但他们不出步兵,还是炮轰,继续轰,确认对阵地进行覆盖式炮击后,才实施两次小型进攻,这是为了试探对岸的虚实,并选准了突击方向,南门渡口。
张灵甫集中全师300多门火炮,对南门渡口200平方米的面积猛轰,一位新四军老兵后来回忆这是他在解放战争中见过的最猛烈炮击,以前没有,后来也没见过。
此轮炮击后,防御渡口的那个排伤亡殆尽,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一个返回城内报告的战士。
城外的成钧为了保住涟水,把城外的独5团和13团先后派了进去,两个团的反击并没有把51旅的151团赶下河,到了上午11时许,151团控制了第一道河堤。李士怀团被打残,驻守南门的那个营只剩下50多人,新增援的两个团也立足未稳,如果此时151团一鼓作气冲过去,那么胜利就是张灵甫的。
在前线指挥的51旅旅长陈传钧看到151团伤亡太大,有点心疼,就决定先固守阵地,再发起下一轮进攻,就这样成钧得以在第二道大堤上驻起了防线。
陈传钧忘了他们是在抢滩登陆,是背水一战,就不能事事求稳妥,事后张灵甫把陈传钧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当着他的面说:“51旅不行!”
现在双方都把主力集中在了南门,74师进攻有个特点,就是编成一个个冲锋组,四五个人,呈梅花或者三角队形,一批接一批的上,很有点东北解放军的“三三制”,而且他们武器更先进,战场上跟他们交过手的老兵承认,想要阻挡这样的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一天,粟裕和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决定调集第1、第6师,第9、第10纵队和淮南军区第5旅共23个团迎击,“达到歼灭74师之大部,再看情况变化,决定新的行动”。
22日,整编第74师第51旅强渡废黄河,在河北沙滩建立滩头阵地,直逼涟水城下。第二天,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连续发动三次猛攻。华野10纵和第5旅顽强防守,战况异常激烈。
23日晚上八时许,74师突破守军的防线,冲过第二第三河堤直奔连水城内而来,失败的阴影笼罩着纵队司令员成钧,他连茭菱镇的机动部队都派了上去,四个团全部派了上去,他已经没有预备队了。
9时许,一股灰色人潮涌进了涟水,成钧原隶属山野编制,服装是草绿色,灰色的是华野,粟裕指挥的援兵到了,先头部队是第6师的饶守坤旅。
饶守坤旅准备乘势收复第二道河堤,但是74师的美械装备发挥了重大作用,饶守坤的部队很难冲进战壕,而且伤亡不小。24日佛晓,饶守坤被迫停止进攻,将主力后撤整理,以做好巷战的准备,这是张灵甫最后的机会,而这一次错过机会的却是张灵甫本人,而且犯得错误还是和他刚骂过的陈传钧一样,那就是没有一鼓作气。其实74师的伤亡也很大,尤其是他刚调过来的171团,于是他就把170团调来和171团换防,而这一来一回给了粟裕充足的时间。
上午10时许,华野主力部队陆续赶到涟水,并及时弥补了城南防线上的全部漏洞,总兵力达到了28个团。张灵甫换防以后下令部队继续猛攻,但是时机已过,防线很难突破,双方形成了拉锯战。同时,粟裕也调兵遣将,他派第10纵队,淮南第6旅向茭菱镇袭来。原本驻守茭菱镇的是原170团,被张灵甫调到南门主战场,后接替其防务的是,整28师所属的192旅。
茭菱镇在74师右侧,一旦有失,74师的侧翼就彻底暴露,张灵甫只得一边让进攻170团抽调部队回援,一边让预备队58旅接替129旅阵地。58旅是74师绝对的主力,在进攻两淮时伤亡很大,因此在这次涟水战役中,被张灵甫当作了预备队。
张灵甫的调整正是粟裕意料之中的。24日晚,粟裕下令全线反击。华野第1师第6师主力奉命出击,很快就突破了张灵甫在北岸河堤的防线,但是却始终没有歼灭当前的国军。阻挡他们脚步的又是74师的美械装备和他们近乎完美的步炮协同,炮弹精准的落在进攻部队的前方和两侧,部队无法前进,被迫鸣金收兵。这次炮击,华野蒙受了重大伤亡,比如在饶守坤旅的伤员中,就有将近2/3的人是被炮弹所伤。
经此一战74师的51旅,57旅均已疲惫不堪,很难再发起有效进攻。张灵甫决定投入新的兵力。25日,张灵甫从茭菱镇抽出第192旅用于渡河作战,此时粟裕的第10纵也在往茭菱镇来。结果192旅攻了一上午还是没有进展,张灵甫觉得还得是他的74师自己来,他用170团的老兵和士官组成突击队,很快又重新占据了第一、第二两道河堤。
当天晚上,华野不顾伤亡,又把74师压到了河滩阵地上,涟水战役连续五个昼夜,都在城南的那几道河堤,双方反复争夺都陷入了一场苦战,谁能熬过去谁就能胜利。
激战中,华野第10纵司令员谢祥军为了第一时间掌握战场上的局势,亲自前往前沿阵地指挥所观察敌情。可就当谢祥军拿着望眼镜,观察黄河对岸的敌情时,一颗来自国军狙击手的子弹,打中了谢祥军司令员的腹部。
尽管在第一时间,谢祥军的手下就紧急将他送往后方的医院。但因为伤势过重,谢祥军终究没有挺到医院,于前往医院的途中停止了呼吸。
谢祥军牺牲的消息传到粟裕耳中时,粟裕感到十分震惊、且悲痛不已。谢祥军的牺牲无疑是华野的巨大损失。悲痛的粟裕强行保持着理智,为了顾全大局,他下达了一个有些不近人情的命令:那就是封锁谢祥军司令牺牲的消息,更不准开追悼会。谢祥军的遗体就这样被手下就地掩埋。
直到1959年,谢祥军牺牲的消息才被公开。组织将他的棺椁迁到了芦蒲烈士陵园,并为他补办了一场迟到了13年的追悼会。
粟裕原本想打的是一场歼灭战,最终成了一场消耗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此有人提出放弃涟水,但是粟裕还是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坚守到底。
因为撤与不撤其实很有讲究,假如前面一直是胜仗,再做必要的战略撤退,大家都很理解,但是两淮失守军心民气已受到严重挫伤的情况下,这时候再撤退,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打了败仗,因此形势可能会变得更加恶化。
粟裕通过资料了解到张灵甫和74师的历史后,更坚定了自己守下去的决心,因为一支这样的国军部队,在战役里起到的作用,他比谁都明白。
两淮失守后陈毅曾当面对粟裕说,如果不能歼灭74师,不知道后面还会造成多少祸害,所以哪怕为此付出多大代价,粟裕也要把张灵甫和他的74师留下。但是华野方面也同样疲惫不堪,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都在战斗中牺牲。皮定均旅两个晚上就伤亡了600多人,后来他在日记中写到:“敌人的确很骄傲,我们也吃了他不少亏。”
26日,粟裕转守为攻,发起第二次全线大反击,第1师,张震纵队,皮定均旅等新参战的部队,均参加了这次反击。很快,74师在北岸阵地上的两个营被歼灭,但粟裕要的不仅仅是这两个营而是是整个整74师。但张灵甫也已经提前猜到了粟裕的这一意图。他已经感受到了可能被包围的危险,于是决定收兵了。
10月30日,粟裕下达的向涟南出击的命令,华野主力先后度过老黄河,但是74师已经往淮阴一线收缩。而华野主力也经过将近半个月的的战斗人困马乏,粟裕下令停止追击,全军休整。
第一次涟水战役确实打成了一场消耗战,华野损失包括一名纵队司令在内的六千多精兵,又未能歼灭74师。此役,74师伤亡两千多人,加上192旅,一共伤亡四千多人。
11月2日,粟裕致电陈毅、张云逸、黎玉:“涟水之战,由于部署欠妥方针未定,部队往返调动,不仅战略战役上处于被动,且战斗上也处于被动(敌兵力火力均已展开,且一部已突入城内),故我伤亡较大,俘获不多。”
一战涟水后的一个月,整编74师在国军其他部队配合下,再次向涟水发起攻击。此时,陈毅、粟裕正在北线准备宿北战役,坐镇南线的谭震林决定来个硬碰硬,将王必成6师摆在涟水南面,对决74师。
12月3日,74师和28师在正面排开将近100门重炮,把整个战场犁地般的翻了一遍。随后,坦克引导着74师步兵向华野阵地发动猛攻,经过两日激战,6师坚守的第一线村庄先后陷落。
5日夜,王必成发动反击。74师的美制M1917重机枪在暗夜中织出严密火网,6师冲锋受挫。反击失利后,王必成迅速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心以坚守消耗敌军。王必成将全师梯次展开,构筑了纵深的野战工事,节节抗击国军的猛烈进攻。
然而这一回,无论是王必成,还是谭震林,都低估了张灵甫。张灵甫这次从南面进攻涟水仅仅是佯攻,正当6师在涟水城南面苦战之际,张灵甫亲率74师主力绕道从西面直扑涟水。华中野战军的侦听人员截听到74师搜索营从涟水城西面发出的无线电信号,但是没有引起涟水城内的警觉。
14日拂晓,74师主力在城西突然出现,第一道防线当天就被突破。傍晚,整编74师的兵锋进至废黄河大堤。6师急忙抽调一个旅返城。然而,74师动作异常迅猛,马上集中重兵向第二道防线强攻,多处突破华野的阵地。
15日上午,奉命支援的6师16旅赶到。74师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占压倒优势,王必成亲自赶赴城西前线,硬是把74师赶了下去。当夜,谭震林紧急命令6师的18旅也回援涟水城。敏锐的张灵甫抓住王必成援军未到的战机,调集城西和城南两大进攻集团,共同集中炮火向华野城西阵地猛烈轰击。74师以营、团为单位,连续发起凶猛的集团冲锋,从多处冲破华野的防线,涌向涟水城垣。
中午时分,74师从涟水西门、南门先后突进城内,与华野展开了血战。74师以班排为单位,充分发挥美式火焰喷射器和M1“巴祖卡”火箭筒的威力,与华野进行逐街逐屋的争夺。
当天下午,王必成率6师主力被迫撤出涟水城。王必成凝视着涟水城内冲天的浓烟烈火,青筋暴露,死盯不动,最后被警卫员和参谋人员强行推着向北撤退。
第二次涟水之战,华野6师共毙伤国军8000余人,但自身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仅6师就有5000多名指战员血洒疆场。在6师的作战史上,如此的伤亡是前所未有的。尤其令王必成痛心的是,有些部队被困在城里未能冲出,绝大部分都壮烈牺牲。
来源:方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