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诗经》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绘的就是这种集体劳作的画面吧?”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的“《诗经》园”里,一名学生蹲在田垄间,用锄头小心翻开湿润的泥土,他一边擦拭额角的汗珠,一边与教师交流“学诗”的心得体悟。
“老师,《诗经》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绘的就是这种集体劳作的画面吧?”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的“《诗经》园”里,一名学生蹲在田垄间,用锄头小心翻开湿润的泥土,他一边擦拭额角的汗珠,一边与教师交流“学诗”的心得体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们希望通过《诗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在诗意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学校党委书记叶小耀说道。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叶小耀发现学校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普遍存在去学科化现象,课程属性不强,缺少系统性实施模型,育人目标的指向也不够具体。面对这些问题,叶小耀想到了借助“诗歌的力量”。
“诗歌的力量”是什么?是诗歌之于人的价值。2500年前,孔子这样阐释诗歌的力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诗歌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认知拓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叶小耀认同并信赖诗歌中所蕴含的育人力量。他将305篇《诗经》化为育人密码,将诗歌意境融入学生的言行举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新生。
一幅立体的诗意画卷
在占地300余亩的校园里,学校将《诗经》的元素编织进每个角落:教学区连廊的立柱镌刻着十五国风的地理分布图,餐厅外墙上烧制的陶板拼出《鹿鸣》中的宴饮场景,就连休憩长椅的靠背也设计成竹简造型,镂空处透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光影与诗意。
学校特意设计了4座“诗经园”,“国风”“小雅”“大雅”“颂”4个主题各自成园,同时形成一个相互映衬的整体。“我们在每座诗经园中都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诗歌篇目,比如国风的《关雎》、小雅的《鹿鸣》、大雅的《民劳》等。”校长张天佑介绍道。
校园无时无处不诗意盎然:晨光熹微,学生一边运动一边听着广播站播放《车攻》中的“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胸中自生雄壮之情;正午时分,学生在水榭手绘《采绿》中“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的画面,感受美的浸润;暮色降临,天文社的学生在观星台记录“七月流火”的星象变化,又参考生物社学生观测到的梧桐落叶数据,印证《豳风》中的物候记载,钦佩于古人的智慧。
穿过刻有“厚德广场”的月门,眼前豁然展开一幅立体的“诗经画卷”:以“风”“雅”“颂”命名的三栋教学楼呈品字形伫立,楼体浮雕具现《关雎》《鹿鸣》《玄鸟》等经典意象,青铜铸造的采诗官雕塑手持简牍,衣袂间仿佛还带着春秋的尘烟。
“我们将施工时发现的古老陶片镶嵌在‘思无邪’文化墙中。”负责校园文化设计的教师抚摸着墙面说。这道长36米的夯土墙以十五国风地理分布为脉络,嵌入河南各地出土的陶器残片。当学生触摸到家乡土地孕育的文明印记时,“桑梓之思”便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一名学生在研学笔记中写道:“指尖触碰新郑出土的陶片时,突然明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溱洧之欢,原来就发生在脚下这片土地。”
在“诗经植物园”里,几十种《诗经》中提到的植物被按照“风物”“药用”“寄情”等主题分区栽培。紫薇树下立着木牌:“‘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此‘蓝’即蓼蓝,古人取其叶制靛染布。”仲春时节,学生在紫藤架下开展“寻找荇菜”项目式学习,通过对比《关雎》中“参差荇菜”与睡莲科植物的形态差异,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审美。
环境育人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显现。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与诗歌相关的书籍借阅量大幅度上升,许多学生还会同时借阅艺术、科技类书籍。学生自发组建“校园《诗经》守护团”,用3D打印技术修复破损的《诗经》砖雕,在花园种植《唐风》中的葛生,甚至为每株植物撰写“诗意档案”——桃树下挂着“桃之夭夭”的解说牌,紫藤架旁立着“南有樛木”的互动屏,扫描二维码便能听到学生以《葛覃》为主题创作的民谣……
让《诗经》从古籍中活过来
“我们要让《诗经》从古籍中‘活’过来,成为学生可触摸、可创造的生命体验。”张天佑说。
从2001年开始,学校经历了活动课程化、课程结构化、教育体系化、模式成果化等发展阶段,深入挖掘“诗经课程”的育人内涵。“‘诗经课程’分为艺术篇、植物篇、劳动篇、研学篇等4个篇章、12个项目,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突破学科边界,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互动和整合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叶小耀介绍。
“诗经文化鉴赏”课程由语文、英语、历史、音乐、政治等学科教师共同开发,旨在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自信。学生在课堂不仅诵读经典,还通过音乐、绘画、科技等形式让古老的文字焕发新生。
当语文教师陈娅美将《蒹葭》和《雨巷》两首迥然不同的诗对比展示时,学生忽然发现了一首古诗与一首现代诗之间的微妙关联。教师进而让学生欣赏歌曲《在水一方》,学生在旋律中感受诗歌中含而不露、要眇宜修的情感。“这两首诗我们都学过,但是你们知道它们的英文版是什么样吗?”教师边说边呈现了两首诗的英文版并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Where is she?”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尝试用英文朗诵、吟唱诗句,思考两首诗歌表达方式的异同,感受中英文诗歌的韵律之美。“‘在水一方’的伊人是谁”“‘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谁”,这些问题在课后仍然引发学生的不断探讨。
在“创客空间”激光雕刻机的嗡鸣声中,学生正在逐步完善“木瓜琼瑶”书签的设计图——这是“跟着《诗经》做文创”的结课作业,学生需要从《木瓜》一诗中提取文化元素,结合现代工艺制作手工艺品。“我们花了三周时间考证‘琼琚’,最终选择在南阳独山玉上雕刻双鱼纹样。”学生展示的文创产品让人惊叹——玉质书签嵌着激光雕刻的诗句,包装盒采用《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的意象设计。负责管理图书馆的教师崔晟告诉记者,这门由美术、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共同开发的课程,包括“当《诗经》遇到文创”“诗经文化创意设计”“制作‘诗经’主题的时钟盘面”等内容,已经孵化出几十种文创产品。
“借助文创产品,我们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课程通过前期语文学科对文本的理解,经过美术课上的创意设计加持,最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意物化,充分体现了以美育人、五育并举的育人宗旨。”美术教师张晓丹总结。
如何将一门课程扩展为一类课程,如何吸引更多人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围绕诗经文化,我们逐步构建了‘跟着《诗经》识植物’‘跟着《诗经》识家乡’‘跟着《诗经》做文创’‘跟着《诗经》游列国’‘跟着《诗经》踏歌舞’‘跟着《诗经》育品行’等课程群,形成了资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系统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张天佑介绍,“通过主题宣讲、自主选择、兴趣申报、领域结合等方式,学校吸引了许多教师参与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形成了包含多学科教师的《诗经》文化教学教研团队。”
深度参与《诗经》文化课程的学生纷纷感叹:在《诗经》文化的海洋中遨游,仿佛穿越回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每一首诗都是一扇窗,可以窥见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新时代的“采诗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扬之水,不流束楚”“溱与洧,方涣涣兮”……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都出自《诗经》中与郑州密不可分的《郑风》。为了让学生从源远流长的《诗经》文化中感受家乡厚重而悠久的文化底蕴,学校开发了“跟着《诗经》识家乡”课程。历史教师栗红涛介绍,课程以《诗经》中与中原地区相关的地域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分享讲座、走访家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家乡风物,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涵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
从校内的“《诗经》园”出发,师生的足迹遍布南阳、三门峡、新密、漯河、安阳、汝州、开封、信阳等地,每一次研学的重点都不同。
在前往三门峡之前,历史教师胡彦旭先带着学生学习了《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诗中的召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带着问题,学生开始搜集资料。他们总结出召伯清廉、勤政、节俭的品质,并在寻访召伯遗迹的旅程中将这些感受具象化。“召公没有留下巨著鸿篇,没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然而,他却把自己留给了煌煌三千年历史,留给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华民族子孙。”学生感慨良多。
汝州研学让出生在汝州的学生马健非常开心,他先带着同学朗诵《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他还开设讲座,分享自己放假回家乡拍摄的照片、访谈邻居的收获:“汝州城最早是周平王儿子姬烈的封地,战国时成为诸侯争夺的要地……”在历史、地理学习之外,学生还认识了“汝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尝试烧制汝窑,感受“似玉非玉而胜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汝窑之美。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这是《瞻彼洛矣》中的诗句,其中提到的“洛”便是黄河的支流洛水。作为哺育郑州的母亲河,黄河有太多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学校因地制宜组织了“《诗经》中的洛水”“《诗经》中的黄河”等研学活动。地理教师赵伟杰介绍,活动分为几个部分:解读《瞻彼洛矣》《硕人》《公刘》《关雎》等《诗经》中与黄河有关的诗歌、探访黄河的自然地理环境、全面研究黄河文化、思考保护黄河生态和黄河流域综合发展的方式。“诗歌有体察民风、反馈进言的作用,我们也要分享黄河生态保护的建议。”一名学生开心地说,仿佛成了当代的“采诗官”。
子曰:“依于仁,游于艺。”将见到的风景、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成长的内驱力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校通过“跟着《诗经》育品行”课程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内化过程。思政课教师刘影介绍,课程包括勤政爱民、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部分,每个部分都会通过具体的诗篇来解读。“孔子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看重诗歌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因此,挖掘《诗经》中的德育价值是汲取古人智慧、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叶小耀说。
《诗经》不仅是文学的瑰宝,而且是历史的见证,它教会学生如何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古典之美。这门课程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感悟的双重丰盈;学校呈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复活,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学校尤其看重“回归”的意义,叶小耀认为教育必定将“对人的生命的成全”作为终极价值追求,“我们要坚守‘教育向人回归’的立场并努力前行”。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那些穿越数千年的诗句,那些诗意的学习与生活,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年轮。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2日第9版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 | 秦 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