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兰草青,菜花黄,南通州,靠长江……蓝印花布美名扬。”近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的蕊春园里,一群学生欢快地唱着《老蓝布》童谣,亲手制作南通非遗蓝印花布,刻、刮、染、晒,国风古韵在学生手中复活。这是学校持续开展了18年“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的场景。学校用
“兰草青,菜花黄,南通州,靠长江……蓝印花布美名扬。”近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的蕊春园里,一群学生欢快地唱着《老蓝布》童谣,亲手制作南通非遗蓝印花布,刻、刮、染、晒,国风古韵在学生手中复活。这是学校持续开展了18年“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的场景。学校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将审美教育与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儿童心中种下“中国”的种子;用儿童的歌唱、传承、创造,唱响最美“中国童声”。
理想在童谣中,家国在歌声里
童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儿童成长的精神乳汁。学校用中国传统的童谣文化浸润学生的童年,用童谣这一最乡土、最中国、最儿童的方式,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
一月一写,以童谣育“中国心”。学校围绕“童声里的家乡”“童声里的中国”“童声里的世界”三大主题,每月开展“蕊春童声”创作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将童谣与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融合嫁接,让祖国建设、家乡巨变、时代风尚与童谣相互编织,让学生在传唱中感受中国力量、民族自豪。“三岁时/坐爷爷的电瓶车/和路边的小树赛跑;五岁时/坐妈妈的汽车/和天上的鸟儿赛跑;八岁时/第一次坐高铁/和呼啦啦的风儿赛跑;今天/坐上国产大飞机/追着日光和五彩的云朵赛跑;明天/我要带着梦想/和新时代的步伐赛跑。”学生周奕江在第十一届“童声里的中国”少儿歌谣创作大赛中,用“赛跑”这个儿童常见的活动,以科技进步发展的视角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日三诵,以童谣抒“中国情”。学校以“童声里的中国”优秀作品集为教材,指导学生晨读、午习、暮诵,定期开展童谣朗诵会。同时,学校将思政课搬到体育馆,带领全场2000名学生诵读童谣《从小跟党走》:“从小跟党走,永远不掉队,长大要做党的人,祖祖辈辈不后悔!”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抒发了浓浓的爱党爱国情。
一诗一演,以童谣立“中国志”。学校成立了“童谣表演社团”,学生唱童谣、演童谣,把喜欢的童谣搬上每一届“童声里的中国”少儿歌谣创作大赛分享会的舞台。学生赵伊纯一年级就上台表演童谣,先后担任两届分享会主持人。长大后的她在海外名校学习期间大力传播东方舞蹈艺术和中国文化。
四面八方打开,“童声”处处有回响
学校的“童声”活动由“童谣”打开,走向童话、童诗、童歌、童画、童剧、童影等多种样态。同时,学校不断延伸“童声”内涵,将“童声”指向儿童成长空间、成长际遇、成长状态和成长可能,以“童声”彰显一种生命勃发的状态。学校通过不断丰富“童声”意蕴,实现“以歌达美、以美怡情、以情启智、以智赋能、以能砺养、以养立人、以人强国”的育人理想。
“童声”项目化学习。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以美冶情、涵养品行,学校开辟了“童声里的中国”系列主题探究项目,如采风研学、情境创演、校本登台秀、海外评点……构建校本化、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
“童声”微课堂。教师陈桂萍和学生一起朗诵童谣《我和祖国比大小》,当朗诵到“祖国小,我很大。祖国藏在我心里,就是最美一幅画”时,教师问:“为什么说祖国‘小’我很‘大’呢?”学生答:“之所以说祖国‘小’,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她装在心里,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这样的童声微课以小主题蕴含大哲思,以小童心装大中国,充分体现了“小即美好”的理念。
“童声”传海外。学校每年都会开启“童声里的中国”海外推广交流系列活动,与海外学生、友人共唱主题曲《童声里的中国》,共同体验南通地域非遗项目,用艺术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童声”诉心声。一天,教师张甲男读到一个二年级学生写的童谣《影子》:“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在我孤单的时候陪着我。有时候影子也不见了,只剩一个孤单的我。”短短四行童谣,“孤单”两次出现,让教师“窥探”到学生的小秘密:这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有家人的陪伴,玩伴又少,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孤独。于是,教师一边与她沟通交流一边为她修改童谣:“影子是我的好朋友,悄没声儿地跟着我。偷偷跟着太阳溜走了,悄悄随着月亮回来了。我就知道,影子舍不得我,永永远远陪着我。”这样一改,孤单的情绪不见了,学生的笑脸回来了。通过童谣这扇“窗户”,教师破解了儿童的心灵密码,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洒进更多阳光。
时代“童声”,非遗里的国家叙事
新时代的“童声”,注重体现儿童的新生活、新思想、新感受、新创造。学校开发“童眼看中国”主题课程群,形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三级架构,通过跨学科统整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南通滨江临海,长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碰撞交汇,孕育了丰富繁荣的南通地域文化,进入江苏省级和国家级非遗的项目达到近30个。学校成立“蕊春非遗研习所”,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系列非遗传承活动。
教学做合一。民间艺人、美术教师和学生形成非遗传习共同体。民间艺人传神的示范和演绎是超越言语的“教”,教师适时将艺人大师演绎的精髓提炼概括是精准的“述”,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揣摩是自主的“创”。学校创设真实学习场景,以“躬身示范,巧授机宜,口口相传,承心承手”,构成独特生动的非遗教学场景,演绎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学习样态。
手脑心相通。在非遗工坊的任务群学习中,学生手脑并用,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手工技艺的创作,学生在民族文化、东方美学的熏陶下,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家国情怀。
点线面结合。学校通过项目小组、延时课程、班级社团、校级展馆等多种渠道将非遗传承活动辐射到全体学生;实现跨科融合、学科联动、资源共享,让非遗艺术走进数学、科学、音乐、信息技术等全学科课堂,建设会飞的、能唱的STEAM课程,实现南通非遗艺术与全学科的文化统整。在传统非遗里寻找文化基因,在非遗里探寻民族记忆,学校通过非遗传承课程将中国意识深植在儿童的心里。
作为“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首批实验校,学校将“童声中国”化作学校的文化基因和办学思想,通过聚焦“童声”与“中国”的双重意蕴,建构以儿童发展为本、家国情怀为核心的育人体系,探索“儿童在场”的教育实践路径,实现儿童主体性与国家认同感的共生共长。学校秉持“儿童立场国家化,国家叙事儿童化”的教育理念,在“童声”中传递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童声”中唱响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