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极端化调整,将中国商品综合关税推升至65%的历史高位,并通过构建30%的东南亚、墨西哥关税壁垒形成围堵链。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策略不仅折射出全球化退潮的严峻态势,更预示着国际经贸体系可能面临"多米诺骨牌"式的保护主义扩散风险。中国必须以前瞻性战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极端化调整,将中国商品综合关税推升至65%的历史高位,并通过构建30%的东南亚、墨西哥关税壁垒形成围堵链。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策略不仅折射出全球化退潮的严峻态势,更预示着国际经贸体系可能面临"多米诺骨牌"式的保护主义扩散风险。中国必须以前瞻性战略眼光加快内需体系建设,这既是破解外部围堵的突围之道,更是避免触发全球性贸易防御链的关键抉择。
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已呈现出"关税竞赛"的危险征兆。当价值53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被迫转向第三方市场时,必然打破原有贸易平衡,触发输入国的市场保护机制。越南、墨西哥等转口贸易国30%的附加关税,实则是防范中国商品过境倾销的预警信号。这种连锁反应一旦形成,可能引发各国竞相筑起关税壁垒,使中国制造陷入全球性围堵困局。历史经验表明,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全球贸易战曾使世界贸易额骤降66%,殷鉴不远。
在此背景下,中国扩大内需已超越常规经济政策范畴,成为维护国际贸易体系稳定的战略举措。通过特别国债提升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至每月600元,不仅能大幅减轻大多数80/90后消费者的赡养父母压力,释放这群消费主力军的消费潜能,更构建起覆盖农村人口的社保安全网。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实质是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制度性消费障碍,将2.8亿流动人口转化为稳定消费群体。这两项政策组合拳,既能在短期内形成万亿级消费增量,更能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纵深发展,培育超大规模市场的内生增长动力。
面对百年变局,中国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具有双重历史意义:对内而言,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支点;对外来看,这是破解"中国制造"全球困局、避免触发系统性贸易防御的治本之策。当14亿人口的消费潜能充分释放,不仅能有效对冲外部市场波动,更将重塑全球价值链格局,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增长动能。这种以内循环促外循环的战略智慧,正是中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END
屈宏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拥有30年国际金融市场从业经验。过去三年被《亚洲货币》评选为年度亚洲资本市场最佳经济学家。近期专著包括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 和走向世界的储备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来源:财富吹哨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