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拖拉机颠簸着驶入广袤草原,电影《援藏日记》用镜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雪域高原的窗。影片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突出温暖现实主义的风格。与此同时,类型元素的融合、真实美学的复归与社会价值的延伸三个维度对主旋律大片进行了创新,一同
当拖拉机颠簸着驶入广袤草原,电影《援藏日记》用镜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雪域高原的窗。影片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突出温暖现实主义的风格。与此同时,类型元素的融合、真实美学的复归与社会价值的延伸三个维度对主旋律大片进行了创新,一同指向那个动人的核心——教育,是一场双向的照亮与成长。
真善美的心灵之旅
文|宋明海
陈中阳导演的《援藏日记》,从类型元素的融合、真实美学的复归与社会价值的延伸三个维度对主旋律大片进行了创新,以极具诗性的银幕修辞铺就了一场真善美的心灵之旅。
影片在类型融合上,突破单一类型框架,融合家庭、青春、爱情、悬疑、喜剧等诸多类型元素于一体,各类型元素环环相扣,以类型融合拓宽了电影的受众边界。
首先,青春成长与主旋律题材的同频共振。《援藏日记》以大学生韩松的支教经历为主线,将个人成长叙事融入主旋律框架。影片通过韩松的心理转变,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觉醒与升华,这种“个体视角”使主旋律叙事更具贴近性和情感共鸣。
其次,是悬疑元素与其他元素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影片中的悬疑元素分别体现在韩松和格桑梅朵归途被狼群追杀、偷猎者袭击学校两个片段。前一个片段中,二人面对狼群的追杀不得不一起爬上一棵树,格桑梅朵用红绳将二人固定在树干上,悬疑元素在此处加快了二人爱情线的推进。而在偷猎者袭击学校的片段中,格桑朗措在枪战中为保护大家而死,并将孩子们的未来托付给韩松,悬疑元素在此处的运用不仅成为剧情转折的关键情节点,而且在韩松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扎根于此的种子。
最后,韩松与格桑梅朵的情感线。在影片结尾处,导演发挥影像色彩的时空交替功能,以一连串的心理蒙太奇搭配二人初次相遇时格桑梅朵为韩松唱的歌曲,线性回顾了二人从相识到相知、相爱的人生场景,二人看着山下空荡的小学,过去的点点滴滴在眼前闪过,直到韩松在格桑梅朵怀中去世,这种爱情穿越了时空的限制,直达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电影《援藏日记》坚守真实美学的原则,这一美学原则分别体现在非职业演员的选用、叙事结构的颠覆和电影语法的呈现三个层面。
影片在学生的选角上选择使用非职业演员。剧组选用当地的儿童参演,其自然流露的情感赋予影片强烈的纪实感。同时,不同语言在影片不同场景的使用,具有不同的剧作功能,也保证了叙事背景的真实感。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以大量的随机性事件打碎了完整的叙事链条,偶然与突发性事件时刻影响着叙事的走向。这种“生活流”的处理既贴合现实,又与电影视听语言的纪实特点相链接,于琐碎的事件中见真情。例如:突然而至的偷猎者、学生的家人突发疾病、韩松母亲突然病危等。
在电影语法上,影片坚持实景拍摄,大量使用自然光线,注重通过细节来表现影像空间中的诗意美感。影片以壮丽的自然风光(草原、雪山、星空)为视觉载体,将支教故事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这种“诗性现实主义”手法,既保留了电影的宏大主题,又具有较高的美学意境。
影片以高度凝练的银幕修辞向观众描绘了雪域高原下感人至深的生命诗篇,正如导演陈中阳表示的那样,这部作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无数支教老师与藏族同胞共同点亮的人性美丽之光。
理想成长的声音
文|王汝冉
广袤的草原之上,壮美与苍凉糅杂在一起,一辆拖拉机颠簸着在画面中向前开动,驶出了电影《援藏日记》的第一幅画面,也驶出了援藏路上的坚守与成长。该片讲述了韩松老师离开北京前往西藏支教,并最终留在西藏的动人故事。这是一个人的理想,更是一代人的理想。
《援藏日记》探讨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社会议题——支教,是一部温暖现实主义佳作,在真实刻画西藏支教条件困境的同时,孩子们眼神中的知识渴求,为影片注入温情希望与人文关怀。
该影片立足于现实,韩松白净面庞逐渐晕染开的高原红,梅朵为防狼晚上抱枪睡觉等场景,散发着质感的生活气息。创作者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做出充分的实地考察,“科布秀”婉转的歌声,“哈达”代表的祝福,“乌尔朵”甩石的脆响,卓玛弟弟生病,妈妈在一旁不停地摇动着转经筒等习俗,创作者都进行了完美复刻。这些场景,不但没有使观众产生与影片的间离感,反而方便了观众对于影片气氛的融入。影片中的人物都有各自的孤光,不是为了推动剧情而诞生的工具人。朗措大哥的付出,梅朵的温柔,卓玛的聪慧,才旦的活泼,僧格的重情义以及韩松的坚守,正是这种种贴近生活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在小小的教室中,迸发出鲜活的生命脉搏。
长焦镜头以凝视感强化视觉焦点,影片开场时,众多人物出场,使得观众应接不暇,导演巧妙采用长焦镜头的虚化效果,在纷杂人群中突出了韩老师和梅朵;而僧格离开时,本该作为主角的他在后景中反而被虚化了,聚焦在韩老师面部颤抖的肌肉和通红的眼眶上,将他不舍的样子展现在银幕之上。
《援藏日记》的色彩运用极为缜密,除了风景背景,人物的服饰颜色也进行了严格考究,梅朵红衣炽烈,昭示其热烈激情的女主人公形象;在除夕夜,外面是伴随着呼啸狂风的黑幕,屋内跳跃的火光,使得每一帧画面充满了温情。
影片中能够明显看到韩松的成长与坚守,细腻的镜头完成了他从迷茫到扎根的转变。初来乍到的他,面对高原反应、露天茅厕、饮食不适应等多重困境,观众不禁发问:“他能否坚持下来?”当他生活了一段时间,就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学生们对知识和老师充满敬意,即便是天花板漏水,他们也有条不紊地调整座椅的位置继续上课。韩松也喜欢上了这里的村民,妈妈临终前那句“你的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爱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之后,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将自己彻底投身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之中。
《援藏日记》的故事较为简单,一旦处理不好便可能成为流水账。影片在处理故事时展现了幽默悲情的叙事文本力量,利用文字来影响观众们的情绪。幽默的开头,如借助视觉诡计,使得观众误以为卡车是朗措大哥口中“稳的交通工具”,再比如韩松夜幕中被土拨鼠吓得魂飞魄散,这些轻松幽默的画面,消解着高原之上的生存焦虑。
“支教亦是自教。”《援藏日记》用雪域高原的星空与草地,编织出一幅关于教育与成长的壮美画卷。韩松房间里燃烧的不仅仅是酥油灯,更是点亮孩子们求知之路的希望之火。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