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雨夜,军车不慎冲入管沟我救下负伤军人,不料成就妹妹姻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10:17 1

摘要:雨幕中,军车的引擎声骤然划破寂静,刺眼的车灯照亮了雨夜,随后是一声巨响和金属撞击声。"救...救命..."微弱的呼救声从漆黑的管沟传来,我顾不得浑身湿透,一头扎进齐腰深的水中,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人!

【声明:为阅读方便,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原创文章,拒绝搬运抄袭!】

雨幕中,军车的引擎声骤然划破寂静,刺眼的车灯照亮了雨夜,随后是一声巨响和金属撞击声。"救...救命..."微弱的呼救声从漆黑的管沟传来,我顾不得浑身湿透,一头扎进齐腰深的水中,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人!

那是1975年的夏天,一个雨水连绵不断的日子。我叫张明志,在县里农机厂当一名技术员,虽说只有二十三岁出头,但因为老爹早年参加基建队时出了意外,我早早就挑起了家里的担子,照顾母亲和妹妹张明丽。明丽比我小三岁,高中毕业后在县里的邮电局工作,性格活泼开朗,梳着两条大辫子,是我们这一带远近闻名的俊俏姑娘。

我们住在县城西郊,院门前是条通往镇上的土路,有几盏昏黄的路灯,路边有条深约两米、宽一米多的水泥排水管沟。那个年头,县里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这样的管沟既是排水沟,也是防洪沟。一到雨季,沟里常年有水,夏天雨水更是汹涌,有时甚至漫到路面上。

那天傍晚,天色阴沉得厉害,我刚吃完晚饭,打开了收音机听广播,母亲在用煤油灯照着缝补衣裳,明丽则趴在桌子上写着什么,屋里只有一盏15瓦的电灯泡,光线昏暗。突然,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瓦房顶上,像是千万个小鼓点。

"哎呀,又是这鬼天气,洗好的衣服又该泡汤了。"母亲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针线活。

"妈,您别担心,我昨天把衣服都收进来了。"我边听着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边安慰母亲。

正说着,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划破了雨夜的宁静,紧接着是"轰隆"一声巨响,震得我家的玻璃窗都颤抖起来。我一个激灵站起身,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出事了!

"明志!外面怎么了?"母亲紧张地问。

"不知道,我去看看!"我抓起门后的雨衣就要往外冲。

"哥,我也去!"明丽放下笔就要跟上。

"你在家陪妈,我去就行!"说完,我一把推开门,冲进了雨帘中。

雨实在太大了,仿佛整个天空都塌了下来。我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借着路灯微弱的光线,我看到一辆军用吉普车冲破了路边简易的木栏杆,前轮已经悬在了管沟边缘,车头灯还亮着,但引擎已经熄火了。

"有人吗?有没有受伤的?"我扯着嗓子喊道,雨声太大,几乎听不清自己的声音。

就在我犹豫要不要过去看看的时候,我听到了微弱的呼救声:"救...救命..."声音是从沟里传来的,很虚弱,如果不是我刻意留心,恐怕就被雨声淹没了。

我不假思索地顺着管沟边缘的小路跑下去,跳进了水中。那天沟里的水因为连日大雨已经没到了腰际,冰凉的雨水瞬间浸透了我的衣裤,冷得我直打哆嗦。但我顾不上这些,借着头顶上昏暗的路灯,我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摸索前进。

水中有不少碎石和垃圾,走起来很费劲,我几次差点摔倒。突然,我摸到了一个人,是个年轻军人,身上的军装已经湿透,一条腿似乎骨折了,他无力地靠在管沟壁上,脸色苍白,嘴唇都有些发紫。

"同志,别怕,我来救你!"我大声说道,希望能给他一些信心。

"谢谢...谢谢同志..."他的声音很虚弱,几乎要听不见了,"我...我的腿..."

我赶紧检查了一下,他的右腿确实有伤,似乎是骨折了,而且小腿上还有一道长长的伤口,虽然不深但血流不止,在雨水中漂出一道道红色。

"忍着点,我背你上去!"我蹲下身子,把他扶到我背上。虽然他不胖,但湿透的军装加上他自身的重量,让我走得很艰难。每走一步,沟里的水都会漫到我胸口,几次我们差点被冲倒。

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妹妹的喊声:"哥!你在哪里?"

"明丽!这儿!在管沟里!"我大声回应。

很快,明丽带着我们的邻居李大爷和他儿子小李来到了管沟边。他们手里拿着手电筒,光束照进沟里,让我找到了上岸的地方。

"老天爷,出啥事了?"李大爷看到我背着一个军人,惊讶地问道。

"是军车冲进管沟了,这位同志受了伤,快帮忙!"我喘着粗气说。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把那名军人从沟里救上了岸。此时,他已经有些神志不清,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和"对不起"。

"车里还有人吗?"小李问道。

军人虚弱地摇摇头:"没有...就我一个..."

"先把人带回去吧,这鬼天气,等着救护车来也不知道猴年马月了。"李大爷说道,他曾在公社卫生院当过卫生员,有些医疗常识。

我们一起把军人抬回了我家。一进门,母亲就急忙铺好了床铺,拿来干毛巾和干净衣服。明丽则去烧热水,准备给伤员擦洗。

"我叫孙建国,是县武装部的司机..."军人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自我介绍,"今天送首长去地区开会,回来路上..."他说着说着,就因为疼痛而皱起了眉头。

我们帮孙建国换下湿透的军装,李大爷仔细检查了他的伤势:"小伙子,你这右腿骨折了,得赶紧上石膏,伤口也得缝针。这可不行,得上医院。"

"可是这雨..."母亲担忧地看着窗外,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

"我去生产队借拖拉机!"小李立刻站起来,"拖拉机水深点也能开。"

就在大家忙着商量怎么送孙建国去医院的时候,明丽端着热水和毛巾走了进来,看到床上的孙建国,她的眼睛突然一亮,然后又迅速低下了头。我注意到她的耳根子都红了,心里暗暗好笑:这丫头不会是见色起意了吧?

小李很快借来了拖拉机,我们把孙建国抬上去,由李大爷和我一起护送他去县医院。一路上,拖拉机轰隆隆地开着,溅起的泥水把我们淋得像落汤鸡。

到了医院,医生给孙建国打了麻药,接好了骨头,又给伤口缝了七针。直到凌晨两点多,孙建国的情况才稳定下来。医生建议他住院观察几天,但孙建国坚持要回部队。

"军人要有军人的样子,不能躺在医院里享清福。"尽管虚弱,但孙建国的眼神坚定得很。

医生无奈,只好给他开了些消炎药和止痛药,然后对我说:"那就先回去休息吧,明天我联系县武装部的人来接他。"

这一夜的奔波,让我们都疲惫不堪。回到家已经是凌晨三点多,母亲和明丽居然还没睡,守在门口等我们回来。

"怎么样?那个小伙子没事吧?"母亲关切地问道。

"骨折了,缝了几针,不过医生说问题不大,养几个月就好了。"我边说边脱下湿漉漉的衣服。

"那他现在在哪里?"明丽追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

"在医院呢,明天武装部的人会去接他。"我打了个哈欠,"行了,都睡吧,明天还得上班呢。"

第二天一早,我刚到厂里上班,就接到医院的电话,说孙建国坚持要出院,但武装部的人还没来,他要我去一趟。我只好请了假,骑着自行车赶到医院。

一进病房,就看到孙建国已经穿戴整齐,正坐在床边等着。见到我,他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张大哥,麻烦你了。"

"叫我明志就行,"我走过去,"你这腿还没好利索,着啥急啊?"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得赶紧回去报告情况。"孙建国说着,拄起拐杖站了起来,但一用力,脸色立刻变得惨白。

"你这样怎么回得去?"我摇摇头,"这样吧,你先去我家休养几天,等腿好些了再说。"

孙建国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当我把他带回家时,明丽正好休班在家,看到孙建国,她又露出了那种怪异的表情:既想多看几眼,又不敢直视,手足无措的样子。

"明丽,这是孙建国同志,他腿伤还没好,先在咱家住几天。"我故意大声介绍道。

"啊,好...好的。"明丽结结巴巴地应着,赶紧去厨房帮母亲准备午饭了。

就这样,孙建国在我家暂住了下来。白天我去上班,母亲照顾家务,明丽轮休的时候就帮着照顾孙建国。军人的自律性很强,即使是在养伤,孙建国也坚持每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擦桌子、叠被子,甚至还教明丽下军棋。

有一天晚上,我加班回来晚了,远远地就看到院子里点着煤油灯,明丽和孙建国坐在石凳上聊天,灯光下,明丽的脸庞显得格外柔和,眼睛里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孙建国也不再是那个严肃的军人,而是一个会讲笑话、会逗女孩子开心的普通年轻人。

我轻咳一声,两人才发现我回来了,明丽慌忙站起来:"哥,你回来啦,饭菜热着呢,我去给你端出来。"

孙建国也站了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张大哥,今天我和明丽学了包饺子,味道还不错呢。"

我笑而不语,心里却明白了什么。晚饭后,母亲把我叫到一边,小声说:"明志啊,你看这孙小伙子怎么样?"

"挺好的,当兵的人都比较可靠。"我如实回答。

"我看明丽好像对他有意思,你作为哥哥,看这事靠谱不?"母亲眼中闪烁着期待。

我思考了一下:"妈,现在是新社会了,年轻人的事让他们自己解决吧。不过,孙建国这个人我看着确实不错,军人出身,有担当,如果明丽喜欢,我也支持。"

母亲欣慰地笑了:"你这孩子,就是想得开。行,那咱们就看看情况再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建国的伤势好转很快,大约住了两周后,县武装部的人来接他回去。临走那天,他郑重地向我们全家道谢,特别是对我说:"明志大哥,如果不是你那天冒雨跳进管沟救我,我可能就交代在那里了。这个恩情我孙建国记一辈子。"

我拍拍他的肩膀:"别这么说,换了谁都会这么做的。再说,你伤好了就是最好的回报。"

孙建国又看向明丽,明丽低着头没说话,但我能看出她眼里有泪光。孙建国犹豫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从里面取出一个小本子,写了几个字递给明丽:"这是我在部队的通讯地址,如果...有空的话,可以写信。"

明丽红着脸接过纸条,轻轻地"嗯"了一声。

就这样,孙建国回到了部队,但他和明丽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每逢信件投递日,明丽总是第一个冲出去拿信,然后躲在自己的小屋里看了又看。有时候,我还能听到她偷偷抹眼泪的声音,但嘴角却是上扬的。

大约过了半年,1976年初春时节,孙建国休假回来看望我们。这次他穿着整齐的军装,胸前还多了一枚三等功的奖章。他告诉我们,因为在一次抢险救灾中表现突出,立了功。

"要不是腿伤好了,我能立个二等功。"孙建国半开玩笑地说道。

这次回来,他带了不少东西:有军用水壶、手电筒,还有几本连环画,都是当时紧俏的物件。母亲高兴地张罗了一桌子菜,还特意做了孙建国最爱吃的红烧肉和白菜饺子。

饭桌上,孙建国突然放下筷子,严肃地说:"张叔叔,张阿姨,明志大哥,我有件事想和大家说。"

我们都安静下来,看着他。孙建国深吸一口气:"我想...我想请求明丽做我的爱人。我知道我现在条件不好,也没什么积蓄,但我会好好对她,一辈子对她好。"

我第一个反应是看向明丽,只见她低着头,脸蛋红得像熟透的苹果,但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母亲先是一愣,然后笑了:"这孩子,直接就说到正题了。你们才认识多久啊?"

孙建国认真地说:"虽然时间不长,但我对明丽的心意是真的。我不急,可以等她考虑好,等我转为正式军官再说也行。"

我看了看明丽,她虽然没说话,但那含情脉脉的眼神已经告诉了我答案。我知道,妹妹的心意已决。

"小孙啊,"我举起杯子,"我这个当哥的就一个要求:你得对我妹妹好,否则我饶不了你!"

"明志大哥,我保证!"孙建国郑重地说道。

母亲也举起了杯子:"只要你们两个真心相爱,我们做父母的也就放心了。不过啊,结婚的事得等你转正了再说。"

就这样,明丽和孙建国定下了婚约。这是我们意料之中的结果,但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

1976年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孙建国所在的部队被派去救灾。一个多月杳无音信,明丽担心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终于,在我们都快绝望的时候,一封信寄到了家里,但笔迹不是孙建国的。

信中说,孙建国在救援一名被困群众时被倒塌的墙壁压伤了,同一条腿又骨折了,而且伤势比上次严重得多。他现在在北京一家军区医院治疗,恐怕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明丽读完信,立刻收拾行李,要去北京看望孙建国。我和母亲都很担心,那个年代,一个姑娘家孤身前往北京,路途遥远不说,人生地不熟的,怎么行?

但明丽的态度异常坚决:"哥,妈,你们别劝我了。建国为了救人连命都可以不要,我怎么能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袖手旁观?再说了,我们已经订婚了,我不去照顾他,谁去?"

看着妹妹坚定的眼神,我和母亲终于同意了。我把自己半年的积蓄都给了明丽,又托关系搞到了一张北京的车票。

明丽去了北京后,每周都会寄信回来。信中说,孙建国的伤势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医生说他的腿可能会留下终身残疾,可能无法继续留在部队了。

"他很难过,整天不说话,有时还赶我走,说什么没法给我幸福,要我另找好人家。"明丽在信中写道,"可我怎么能丢下他不管呢?就算他真的残疾了,我也要和他在一起。"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妹妹虽然年纪不大,但这份坚贞的爱情令人动容。我立刻回信,鼓励明丽坚持下去,同时也写信给孙建国,希望他能振作起来。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1977年初,明丽带着孙建国回来了。这次见到孙建国,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原本挺拔的军人,如今需要拄着双拐才能行走,脸色憔悴,眼神中满是挫败感。

"明志大哥..."他见到我,眼圈立刻红了,"对不起,我辜负了明丽..."

我一把抱住他:"说什么傻话!你是为了救人才受的伤,这是光荣的。明丽能嫁给你这样的好男人,是她的福气。"

母亲也拉着孙建国的手,眼含热泪:"孩子,我们家就缺你这样有担当的男人。只要你对明丽好,比啥都强。"

孙建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明丽则在一旁擦着眼泪,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既然孙建国退伍了,明丽也要求调回了县里的邮电局工作。我们给他们在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又东拼西凑地张罗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婚礼虽然简朴,但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孙建国特意穿上了他最引以为豪的军装,明丽则穿着一身简单的白色连衣裙,美丽动人。

婚礼上,孙建国拄着拐杖,艰难地走到我面前,郑重地鞠了一躬:"明志大哥,如果不是那天晚上你冒雨跳进管沟救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个雨夜,也忘不了你的恩情。"

我扶起他,笑着说:"缘分这东西,谁说得清呢?也许你们本就是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的。再说了,我救你,你保护我妹妹,咱们两不相欠。"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结婚后不久,孙建国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通知:军区医院的一个专家看了他的病例,认为他的腿伤还有救治的可能,只要进行一次复杂的手术,再加上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有可能恢复正常行走的能力。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惊喜不已,但手术费用是个大问题。当时我的工资一个月才四十多元,明丽的工资更低,加上母亲的退休金,一家人省吃俭用,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凑够手术费。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孙建国过去救出的那位群众,原来是北京一家大型国企的负责人。他得知孙建国的情况后,立刻表示要承担全部手术费用,还亲自安排了北京最好的骨科专家为孙建国做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经过半年的康复训练,孙建国不仅能自如地行走,还可以进行一些轻微的运动。更让人惊喜的是,因为他在救灾中的英勇表现,上级决定破格让他复员后进入县政府工作,负责民政工作。

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明丽和孙建国有了自己的小家,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孙明军,寓意光明的军人。孙建国在政府工作也是兢兢业业,几年后升任了民政局副局长,而明丽则在邮电局当上了营业厅主任。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孙建国已经退休,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干部,明丽也从邮电局退休了。他们的儿子孙明军,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参军入伍,如今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军官。每当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孙建国总会提起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雨夜。

"如果那天晚上军车没有冲进管沟,如果明志大哥没有听到我的呼救声,如果他没有冒雨跳进水里救我,我现在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更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孙建国每次都这样感慨。

我总是笑着说:"这就是命啊,谁能想到一场意外事故,居然成就了一段姻缘,还改变了这么多人的命运。"

是啊,生活就是这样奇妙,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选择,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果那天晚上我没有听到孙建国的呼救声,如果我没有跳进那水沟,也许今天的一切都会不同。

回想起1975年那个雨夜,我救下的那个负伤军人,成了我妹妹一生的依靠;那个偶然的相遇,成就了一段跨越时间的美好姻缘。每当雨夜来临,我都会想起那个改变了我们家命运的夜晚,那个我救下负伤军人,不料成就了妹妹姻缘的雨夜。

人生路漫漫,谁能预料下一个转角会遇见谁?又有谁能知道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会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这大概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也是它永恒的魅力所在吧。

雨,依然在下,但温暖的故事,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来源:过往云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