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主的落幕,只剩一声叹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6 19:53 1

摘要:当其他大国挤破脑袋都要挤进中原核心区时,他果断选择放弃看似表面风光,实则徒劳无功的中原战略,转而解决心腹之患----中山国。

本文紧接前文《枭雄这一生,多少人能懂

战国中后期秦国最大的对手是谁?是赵国,是经过赵武灵王军事技术改革----胡服骑射后的赵国。

赵武灵王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绝对算得上是思想前卫的人,他一生都在不停地打破常规。

当其他大国挤破脑袋都要挤进中原核心区时,他果断选择放弃看似表面风光,实则徒劳无功的中原战略,转而解决心腹之患----中山国。

完成军事技术改革的赵国军队,战斗力呈指数级上升,花费数年,终于拿下了中山国大片领土,将代地和赵地交通线打通。

这期间赵国还不断向西边的河套地区发展,阴山以南的很多游牧部族(楼烦,林胡)都向赵国臣服,这些胡人盘踞的地方,又成为赵国优质的马场和剽悍民风的兵源。

这段时间的中原国家,今天连横,明天合纵,互相攻伐,互相消耗,打的精疲力尽。赵武灵王则在北方胡地猥琐发育,赵国的实力,在这段时间到达巅峰水平。

整顿完大后方,赵武灵王并没有回归中原战略,而是奔着秦国发力。他貌似在有意避开中原战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眼界在那个时代无人可比。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对天下地理位置的看法是“金肚皮,银边,草角”:

天下的“肚皮”也就是中原,拥有富饶的资源,平坦肥沃的耕地,集中了大量的财富,是天下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也是为啥战国初期的三晋,都纷纷把具备“表里山河”优势的国都,迁往中原的原因。

比中原核心区稍次的位置是“银边”,类似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初期的赵魏韩三家,虽然周边都有国家环伺,但是也有山河天险等屏障。

最次的地理位置,就是被称为“草角”的边缘地区,这些地方早期聚居着大量的蛮夷戎狄,是华夏文明光辉照耀不到的地方,最早被封在这些地方的国家,也多以“蛮夷”自居,比如楚人,不是把“不服周”挂在嘴边,就是说“我蛮夷也”。

但是到了春秋中期,形势就完全扭转了,除了北方的燕国还默默无闻,西方的秦国,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先后称霸,主持中原诸夏事务。

到秦统一天下后,世人们对天下地理位置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是平民出身的刘邦,从汉中北上拿下关中,再次复制秦人一统天下的剧本后,便成了“金角银边草肚皮”。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刻意避开中原战场的无功消耗,转从“草角”的秦国寻找突破口,这战略意识起码超过同时代人一两百年。

关中“四塞之国”

当然,秦国并不好打,它所在的关中之地号称“四塞之国”,三面是高山险阻,进入关中的主要孔道都被秦国设置了关隘。尤其是东边的函谷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方六国多次合纵伐秦,都止步于此。

关中东面则是黄河,虽然寒冬时节水面会结冰,但是在商鞅的规划下,已经在河西之地构筑了从少梁到阴晋的黄河防线。

光凭赵国的实力,不管是从函谷关,还是河西之地的黄河防线这些传统路线进攻秦国,都会吃瘪。

当赵武灵王考察完赵国西北一带的地理后,提出了“另辟蹊径”的灭秦战略大构想:赵军迂回到河套地区的九原,云中一带南袭关中。

为了考察这一战略的可行性,赵武灵王特意混入使团,装扮成副使出使秦国,对赵国通往秦国的路线有了大致轮廓,同时他还对秦昭襄王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

先不说赵武灵王此行收获如何,光凭这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君可以比拟。

关于这条“从河套地区南下攻打关中”计划的可行性,我在上一篇文章略有提及,并给出了“后世没人尝试这条路”的结论。

有读者朋友提出了质疑:清兵打西安,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在这里我简单解释一下: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清兵也被吴三桂放入了山海关,北京城面临无险可守境地,李自成只能退守关中(西安)。

随后,清军兵分两路打西安,主力部队由多铎带队,从北京出发,经保定,真定,穿越太行八陉的井陉关,进入山西。随后攻占太原,再沿着汾河水南下取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

控制了山西南部后,清军从黄河渡口蒲津渡(今永济)渡河,直扑潼关。潼关之战打了十几天,大顺军便坚持不住。

此时关中东部的门户,已不是函谷关,而且潼关了。因为函谷关距离关中距离偏远,路难走,补给相对困难。而潼关在黄河拐角处,紧靠关中平原,补给方便,重点是这里设关能防止山西敌军南渡黄河后路包抄。

因此,东汉以后,潼关便取代了函谷关的地位,成为“畿内首险”。

潼关失守,也就意味着关中东部失去屏障,外来军队可以横扫关中平原,李自成无奈,只能走武关南遁到河南,湖北。

多铎的这一路清军,是攻打关中的主力部队。另一路清军由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带队,从山西大同(云中郡一带)出发,南下到陕北(榆林一带),再逼近关中。

这条路线接近于赵武灵王提出的方案,但是这路清军的作用,只是牵制大顺军和切断李自成北遁路线,只起辅助作用。

当两路清军同时进逼关中时,李自成将大部分军队都开往潼关支援,直到十几天后,潼关之战打完,北部的阿济格军还在围攻榆林,可见这条路线是真难走。

清军入关中两条路线

从九原云中一带南下关中的难度,可见一斑。回归正题……

(11)

回国后,赵武灵王又产生了另一个奇思妙想,也就是“二元政治”的构想:

将赵国一分为二,北部的代地封给大儿子赵章做代王,南部的赵地封给小儿子赵何做赵王,自己则称“主上”专心于“灭秦大计”。

这在那个时代,又是打破常规的操作,在旁人看来,此举为国家分裂埋下伏笔,就连忠心耿耿的重臣肥义,都罕见的表示反对。但是,赵武灵王有他的考量:

1.赵国国情跟其他国家不同,它有一半的土地居住着胡人,另一半居住着自诩“华夏”的中原人,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文化单元。

2.胡地和赵地由于风俗差异,存在相当大的不兼容性,胡地的兵源和马场资源与赵地的发达经济不能形成合力,资源错配导致浪费严重。

3.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胡地和赵地分别由两个儿子管理,再由自己这个雄才大略的“主上”直接管理两个儿子,能充分协调调配赵国资源,将一盘散沙的赵国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

赵武灵王一系列的迷之操作,看似非常随性,头脑一时发热做出的重大决策,实则是在循序渐进地做政治平衡,通过抬高代地势力的政治地位,压低赵地贵族的政治能量。

这种政治平衡也是后世帝王的必修课。可惜的是,赵武灵王低估了两个儿子背后势力的能量,也低估了人性在被利益驱使下的阴暗。

站在赵惠文王以及赵地贵族的角度分析,赵武灵王这骚操作就是在埋定时炸弹,赵国必然会掀起一场内战。

站在废太子赵章以及代地贵族角度分析,等赵武灵王去世,赵地贵族必定会发起清算运动,己方还有活路吗?

两边阵营都有发动政变的需求,于是我们看到,当赵武灵王“二元政治”的计划只是提上议程,就被扼杀在摇篮中。

同年,赵地贵族们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沙丘之变”,一代枭雄就此落幕,成了饥肠辘辘的孤魂。关于沙丘之变的内容,在上一篇文章《枭雄这一生,多少人能懂》有详细分析。

公元前295年,赵国高层经过一轮残酷的洗牌,赵地贵族一党最终胜出,王叔赵成取代混乱中被杀的肥义,成为新的相国,另一位宫变策划者李兑,被任命为司寇。

此时的赵惠文王还未满15岁,跟他父亲赵武灵王刚即位时面临的局面相似,用太史公的话说,就是“是时王少,成,兑专政”。

已经从中原战场消失近20年的赵国,从赵地贵族专政开始,又回归了中原战略。这二十年时间里,国际社会主要围绕着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展开连横合纵。

先看看西方的秦国,此时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已经在位12年,相比于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大多读者对昭襄王可能不甚了解。其实跟秦始皇比起来,昭襄王为秦国统一做出的贡献更大,重点是他还长寿,在位足足53年。

昭襄王九年(前316年),秦司马错灭蜀。如果说商鞅变法是秦能够一统天下的关键一步,那么灭蜀则是另一个关键一步。

随着蜀地大后方的开发,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关中根据地提供粮草,支撑起秦百万之师打持久战,反观东方诸国,很多时候都是被粮草拖垮的,最典型的便是长平之战。

关中的兵加巴蜀的粮,也成了后来造反者成功的模板之一,秦朝,西汉,隋朝,唐朝都是走了这个剧本。

蜀汉失去荆州后,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目标都是直指关中,如果真拿下关中,蜀汉很有可能再次复制刘邦统一天下的剧本。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曹魏的顶级将领也不是秦国降将能比的。

有了粮仓蜀地源源不断地输血,史料记载秦国出兵的频率明显增加,最惨的当属楚国,不仅领土被秦国缓慢蚕食,就连楚怀王都被忽悠到秦国被扣押,最终死在了秦国。

到前278年,秦军攻入郢都,楚国统治者东遁,偌大的楚国,领土直接减半,再也没能力抵抗秦国。

当然,秦国的邻国赵,魏,韩也不能幸免。前294年,也就是赵武灵王去世的次年,号称“人屠”的杀神白起登上历史舞台,成了三晋噩梦。

再看看东方的齐国,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他是一个功,过都很极端的人物,他在位也不算短,差不多40年,其中前15年,是齐国对外扩张势头最猛的时候。

前296年,秦国插手韩国内政,齐国率领魏,韩联军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这战绩可谓够“彪炳”的了。就连称帝这么唯我独尊的事,秦国都不敢单独称,硬是要拉上齐国,算是给足了齐国面子。

齐湣王的事业顶峰,是前286年“举五千乘之劲宋”,要不是激起国际社会的一致声讨,齐国还真能一口吞掉宋国。

然而齐湣王的辉煌,也到此止步,接下来发生的就是前284年燕大将乐毅率六国军队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人只剩莒和即墨。详细内容在齐国篇再讲。

未完待续……

来源:公家之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