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有幸收到北京日报社赠送的特刊。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长安街,我轻轻展开那份还带着墨香的《北京日报》大阅兵特刊。报纸在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作为一名05后青年,我本以为自己对阅兵式的理解已经定型——无非是彰显国威、展示军力的国家仪式。但随着阅读的深
清晨,有幸收到北京日报社赠送的特刊。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长安街,我轻轻展开那份还带着墨香的《北京日报》大阅兵特刊。报纸在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作为一名05后青年,我本以为自己对阅兵式的理解已经定型——无非是彰显国威、展示军力的国家仪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那些整齐划一的方阵、那些锃亮的武器装备背后,隐藏着这个古老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而我,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是这种精神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阅兵特刊的每一个版面都如同一扇窗口,让我窥见了国家力量的雄浑底蕴。东风导弹方队的冷峻威严,战机编队的凌云气势,徒步方队的铿锵步伐——这些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展示,更是一个民族百年奋斗的结晶。从1949年开国大典上“万国牌”装备,到今日全部国产化的先进武器,这一历程浓缩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我读到参训官兵每天训练12小时以上,正步行走相当于每天一个马拉松时,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中国精度”——那是用汗水浇灌的忠诚,是用脚步丈量的信仰。
然而,这场阅兵最震撼我的,远不止于威武雄壮。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交接。特刊中那位百岁老兵的访谈令我热泪盈眶——他颤抖的手抚摸着新型迷彩服,喃喃自语:“要是战友们能看到今天该多好。”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完成了对接,先烈们的梦想在我们时代绽放。我意识到,阅兵式不仅是向世界展示,更是向历史致敬,向未来宣誓。那些年轻官兵坚毅的眼神中,闪烁着与长征红军、抗日志士相同的精神光芒,这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基因传承。
在阅读这份特刊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身份觉醒。我们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还是参与者;不只是国家发展的享受者,还是建设者。当我看到受阅队伍中那些与我年龄相仿的年轻面孔时,一种强烈的共情油然而生——他们代表着青年一代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在装备方队中,90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在徒步方队里,年轻官兵用青春诠释着军人的荣耀。
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碰撞的今天,阅兵式传递的国家自信具有特殊意义。特刊中多次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但也绝不屈服于任何霸权”,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中国的国际立场。作为青年一代,我们生长在中国与世界关系深刻变革的时代,如何既保持文化自信又具备国际视野,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阅兵展现的不仅是国防实力,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成熟与定力——它强大、自信、包容。这种国家气质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一个青年在对外交流中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在跨文化对话中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
回归到个体层面,抗战精神给青年一代的启示是深刻而具体的。特刊中描述的“千人如一”的整齐队列,背后是严的训练、铁的纪律。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对规则的敬畏,来自于将个体融入集体的觉悟。这种精神不是对个性的压抑,而是对更高层次价值的认同与追求。
当我合上报纸,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我的思绪却仍停留在那些震撼人心的版面上,停留在国家与个人关系的深刻思考中。这场阅兵之于国家,是实力的展示;之于民族,是自信的宣言;之于青年,则是精神的洗礼与使命的召唤。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个公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踏实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站立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前有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安定,后有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等待我们去实现。阅兵式上那铿锵的步伐,既是告慰历史的回响,也是迈向未来的鼓点。而我们,这一代青年,正是这鼓点中最活跃的音符。我们或许不会全部穿上军装,但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阅兵精神”——那种精益求精的执着,那种为国奉献的忠诚,那种团结协作的意识。
今夜,我梦见自己成为阅兵方阵中的一员,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更是一种隐喻——我们每个人都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岗位。这份《北京日报》的阅兵特刊我会永久珍藏,因为它不仅记录了一场国家盛典,更唤醒了一个青年对国家、对时代、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知。钢铁洪流中蕴含的精神基因,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荫庇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文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简介:王泽远,甘肃康县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康县大学生联合会会长。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