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2日,在夏洛特市的夜晚,轻轨车厢内灯光昏黄,映照在每一位乘客的脸上。23岁的乌克兰女子伊琳娜,身着披萨店的制服,刚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她坐在座位上,微微低头,手机屏幕的亮光映照着她疲惫却仍带着憧憬的面容。她来到美国不久,本以为能在这片新土地上
01
2025年8月22日,在夏洛特市的夜晚,轻轨车厢内灯光昏黄,映照在每一位乘客的脸上。23 岁的乌克兰女子伊琳娜,身着披萨店的制服,刚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她坐在座位上,微微低头,手机屏幕的亮光映照着她疲惫却仍带着憧憬的面容。她来到美国不久,本以为能在这片新土地上开启远离战火的新生活,却未曾料到,危险正悄然降临。
四分钟后,坐在伊琳娜后排的男子迪卡罗斯・布朗,毫无征兆地从座位上起身,他的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把折叠刀。那刀刃在昏黄灯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布朗眼神中透着令人胆寒的决绝,毫不犹豫地朝着伊琳娜的颈部刺去,一下、两下、三下。伊琳娜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完整的惊呼,喉咙处涌出的鲜血瞬间染红了她的衣衫,她瞪大了双眼,满是惊恐与难以置信,随后重重地倒在车厢地板上,鲜血迅速蔓延开来。
布朗在行凶后,神色平静地走向车厢另一端,缓缓脱下染血的外套,仿佛刚刚发生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接着,他在下一站从容下车,消失在夜色之中。车厢内,其他乘客大多被这突如其来的血腥一幕惊得呆若木鸡,随后,竟有不少人掏出手机开始拍摄,鲜有人上前施救。直到几分钟后,才有一名穿绿色衬衫的男子脱下上衣试图为伊琳娜止血,一名黑衣女子蹲在她身边,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伊琳娜的生命之火在这冷漠的车厢内迅速熄灭。
当地时间 9 月 5 日,美国警方公布了这起令人痛心的案件监控视频,瞬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女子的家人透露,伊琳娜在遇害前不久才从乌克兰逃到美国,本想寻求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却遭遇了如此悲惨的命运。案发后,布朗因手部割伤被送医治疗,随即因一级谋杀罪被捕,并被要求接受精神状态评估。警方表示,伊琳娜与布朗互不相识,目前正在全力调查作案动机。
这起案件的曝光,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然而,更让身处国内的我们感到震惊的,不仅仅是案件本身的血腥与残忍,更是车上乘客那出奇的淡定与冷漠。在我们的认知里,如此惨烈的凶杀案发生,必然会伴随着尖叫声、呼喊声以及人们的慌乱与恐惧。但在美国的这列轻轨上,人们似乎早已对这类烈性事件习以为常,又或者是出于自保,不敢发出大的动静,只是冷漠地看着悲剧发生,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切,仿佛伊琳娜的死亡只是一场无关紧要的表演。
部分评论
02
这不禁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美国的地铁系统。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地铁大多不进行安检。在中国,地铁安检已经成为人们乘坐地铁出行的一个必要环节,尽管有些人觉得麻烦,但更多人明白,这是保障旅客人身安全的重要预防措施。地铁安检事关所有进入地铁的旅客人身安全,所以所有进入地铁的旅客都必须无一例外地经过检查后,才能允许进入。可美国人对此却不屑一顾,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从国情方面来看,美国虽然拥有悠久的地铁历史,但地铁在其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大不相同。美国地广人稀,私家车保有量极高,人们对地铁的依赖程度远低于中国。除了少数大城市,很多地区甚至没有地铁。而且美国的地铁线路站点设置相对稀疏,使用地铁的人流量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在地铁建设和运营方面的投入相对有限,大规模实施安检所需要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让美国望而却步。
从文化角度而言,美国人一向崇尚自由,对个人隐私极为看重。在他们看来,地铁安检中的行李检查和可能涉及的搜身行为,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保障公民免受不合理搜查的权利,这使得在地铁系统中实施普遍安检在法律层面面临诸多复杂性。美国人宁可冒着公共安全风险乘坐地铁,也不愿自己的隐私在安检过程中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侵犯。
此外,美国在公共安全策略上与中国有着明显差异。美国更倾向于 “可见的安保存在” 和 “情报导向”。他们通过增加警力巡逻、安装大量摄像头监控等方式,试图威慑犯罪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而不是像中国那样,从源头上通过安检阻止违禁品进入地铁。但这种策略显然存在漏洞,在面对像布朗这样突发的暴力犯罪时,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制止。
回顾美国地铁上发生的典型恶性犯罪事件,足以说明安检的必要性。2022 年 4 月 12 日,在纽约市布鲁克林日落公园的一列拥挤的地铁车厢内,弗兰克・詹姆斯突然开枪,共射出 32 发子弹,导致 10 名无辜乘客受伤,直到他的枪出现故障才停止射击。2024 年开年,美国曼哈顿地区还出现了一起严重的地铁列车相撞事故,尽管这起事故并非由乘客携带危险物品直接导致,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缺乏安检可能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在同一年,芝加哥某地铁站发生持枪伤人事件,嫌犯无故开枪袭击乘客,最终造成 4 人死亡的惨案。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凸显了美国地铁无安检环境下,乘客生命安全所面临的巨大威胁。
03
凶手:Decarlos Brown Jr.
再回到伊琳娜被杀害的案件上,布朗有多次前科,并非精神病人,却能在轻轨上轻易掏出折叠刀行凶,这本身就暴露了美国社会在治安管理和对有犯罪前科人员管控方面的严重问题。而事件发生后,西方主流媒体集体沉默,更是让人不禁猜测其中缘由。如果死的是一个黑人女子或美国本土女子,西方主流媒体的反应是否会截然不同?是否会大篇幅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对公共安全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在这起事件中,美国人那平静、淡漠的反应,深层次地反映出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长期以来,美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贫富差距、种族矛盾以及暴力犯罪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着社会的安全感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逐渐变得麻木,对他人的痛苦和危险选择视而不见,以一种冷漠的姿态来保护自己。在伊琳娜遇害的轻轨车厢内,乘客们或许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所以选择了明哲保身,用冷漠来应对恐惧。
受害女子:Iryna Zarutska
伊琳娜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更是美国社会诸多问题交织下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在公共安全管理、社会文化以及媒体舆论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地铁安检制度以及社会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无疑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景象。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一个重视人民生命安全、社会充满温暖与关爱的国家,同时也应该从美国的这些事件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自身的社会治理水平。
来源:深圳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