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以为主角死了剧情就该收尾?错!真正让这场乱局持续下去的,不是安禄山那副躯壳,而是他身后那一票寒门士子、边镇武将、胡人军团,他们早就把这场“造反”,玩成了“制度洗牌”。
安禄山这人,出场够猛,死得也快——755年造反,757年就被亲儿子一刀送走。可这仗,却愣是打了整整八年!
你以为主角死了剧情就该收尾?错!真正让这场乱局持续下去的,不是安禄山那副躯壳,而是他身后那一票寒门士子、边镇武将、胡人军团,他们早就把这场“造反”,玩成了“制度洗牌”。
唐朝那边呢?主将轮着换,士兵轮着败,打着打着都快靠回纥援兵续命了。叛军靠拼命,朝廷靠掉链子,这才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尴尬的八年拉锯战。
安禄山,这位自称“燕皇帝”的胖子,在755年12月于范阳起兵造反,转年就被自己儿子安庆绪给解决了。
这剧本怎么看都该快进到“官军收复京师,大赦天下”。但历史没有照剧本走,因为安禄山只是个“引线”,真正点燃这场动乱的,是积压已久的社会炸药包。
这炸药包里有两种炸药,一种叫“寒门怨气”,一种叫“门阀毒瘤”。
彼时唐朝官场被关陇门阀世家垄断得密不透风。庶族寒门出身的士子连科举推荐名额都抢不过,更别说考中还能升官。
唐代的科举制度当时还未普及匿名阅卷,考官可以查你祖宗三代是哪家田庄出身。李白出身商人,屡试不中,潦倒半生;王维出自河东王氏,年少成名,仕途顺畅。
被门阀挤压得喘不过气的读书人,只能北上投奔边镇,河北、河西、幽州这些地方成了寒门士子的大本营。
安禄山的政权里,有个叫严庄的人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仅是谋士,还是意识形态的设计师,通过“五星会聚”“金土相代”这些“谶纬”理论,为安史政权打造政治合法性。
安禄山死后,这些寒门出身的政治骨干并未四散而去,反而进一步掌握实权,政权运转更为系统。
安庆绪继位后,重用严庄为御史大夫、冯翊王,实权操控一切。他们深知:这不是一场造反,这是一次“系统性阶层更替实验”。
关键不是安禄山这个人多有本事,而是安史集团这个组织太有“群众基础”。在河北、河东等地,百姓视安史为“二圣”,地方军阀甚至主动归附。
安史之乱,本质不是“政变”,而是一场被寒门、中层、边地文武共同推动的“制度性挑战”。
这不是玄幻小说里“主角挂了队伍还照打”的离谱情节,这是现实中,一群被压太久的人终于抓到一次“翻盘机会”的拼命狂奔。
唐朝不是不想平叛,也不是没人打仗。问题是:主将轮番上,战败像传染病,哪儿有叛军,哪儿就塌方。
756年6月,灵宝之战,哥舒翰领河西陇右重兵硬刚叛军。结果还没见到主力,就被崔乾佑包了饺子。唐军精锐一夜打残,玄宗听闻败报,连夜逃往四川。
757年5月,清渠之战,郭子仪统率朔方、陇右、安西等镇联军迎战安守忠。本来形势对唐军有利,安禄山刚死,叛军内讧严重。可唐军却被安守忠一顿猛攻打得崩溃,导致朝廷不得不滥发货币、重金请回纥援军。
别以为请了外援就能逆转战局。是的,靠着回纥铁骑,郭子仪在757年10月于陕郡击败安庆绪,收复两京。这本应是大唐反攻的高光时刻,谁知道一转眼,唐军又“翻车”。
759年2月,邺城之战,唐军九节度联军倾尽国库之力围攻史思明。几十万大军围了邺城半年,结果被史思明反包围全歼。史家称:“此战之后,唐永失河北。”
唐朝的军事调度早就出了系统性问题:中央财政破产,军队靠地方摊派;高级将领权力互斗,兵员训练混乱;将领临阵换帅、指挥混乱。而叛军这边虽有内讧,但在战术执行和主力协调上,比朝廷高出一截。
763年前,唐军几乎每一战都以“这次稳赢”的自信开头,以“失利退兵”的尴尬收场。
打仗不是喊口号,更不是皇帝赐酒祭天就能赢的事。唐军花光国库、打光兵源,换不来胜利;而叛军靠着地利、民心、组织纪律,连死了两任主帅,还能顶住攻势。这不是哪一个人的功过,而是“系统与系统”的对撞。
历史有时就这么奇特:不是你打赢的,而是敌人自毁的。
762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谋杀,叛军正式进入“分裂期”。这不是第一回叛军自相残杀。安禄山是被儿子干掉的,史思明也是。前两次还能换帅稳局,这次不行了。史朝义毫无军功威望,众将四散,田承嗣、薛嵩等人各自为政,根本不听号令。
正当唐朝也油尽灯枯、主将频亡,史朝义却硬是将叛军整成了“割据联盟”。763年2月,仆固怀恩率唐军与回纥联军攻入洛阳,史朝义兵败自焚。
看起来安史之乱结束了,其实新一轮“灾难剧”刚开始。
因为这场叛乱暴露了唐朝致命的问题:中央无力,藩镇坐大。为了平叛,朝廷先是滥发货币、再是削减中央军队、最后靠封赏安史旧将收买投降派。结果是什么?河北、河东、河南三地,安史余部全都成了“自家人”,手握兵权、独立财政,不受朝廷节制。
例如,田承嗣自封魏博节度使,张忠志割据成德,薛嵩掌控河阳,统统保留旧叛军体系,只改个名义归顺朝廷。史书用八个字评价这一时期:“藩镇如林,朝廷如虚。”
胜利的果实成了毒果,打败了叛军,却丢了皇权。
安史之乱是一场制度性危机,寒门士子翻身、门阀贵族受创、胡人势力融入中枢,而唐朝中央权力再未完全恢复,中国从此进入藩镇割据的“慢性病”状态。
从一场起义到一国格局崩塌,八年战争撕裂的,不是疆土,而是政权的肌理。
来源:坤七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