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SwNP 合并哮喘复发率高达 89%!生物制剂「源头出击」,如何破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20:03 1

摘要: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与哮喘关系密切,二者常共病,且共病率可达 40%~67%[1]。CRSwNP 合并哮喘的患者往往病情更重,伴有更严重的鼻部症状和生活质量下降,治疗更具挑战性。当前,CRSwNP 合并哮喘的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和鼻内镜手术为主。激

引言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与哮喘关系密切,二者常共病,且共病率可达 40%~67%[1]。CRSwNP 合并哮喘的患者往往病情更重,伴有更严重的鼻部症状和生活质量下降,治疗更具挑战性。当前,CRSwNP 合并哮喘的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和鼻内镜手术为主。激素可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但部分患者存在激素反应差或长期依赖的问题,且易出现副作用。手术虽能清除息肉、改善通气,但无法根除炎症根源,复发率高,尤其在合并哮喘患者中更为明显[2]我国张罗教授团队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纳入 81 例 CRSwNP 合并哮喘患者[3],发现接受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的患者在术后 1 年复发率高达 89%,根治性鼻内镜鼻窦手术(RESS)及 RESS 联合 Draf 3 短期(1 年)复发率比 FESS 低,但术后 5 年所有术式组别复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95.6%~96.1%)。术后高复发率导致 CRSwNP 合并哮喘患者常需多次手术,而单纯依赖手术难以根治,临床迫切需要更有效的长期治疗策略。

机制探索:上下气道炎症的共病通路

大量流行病学、临床与病理生理学研究证实,CRSwNP 与哮喘密切相关,常以共病形式出现。二者不仅在临床表现上呈现双重症状负担,更在免疫炎症通路中存在高度共通性。研究发现,CRSwNP 合并哮喘患者的鼻黏膜和支气管活检样本中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高度一致,即上、下呼吸道存在共同的炎症表现,为共病一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1]。在 CRSwNP 合并哮喘这一共病过程中,炎症级联反应的上游触发因子是上皮源性警报素,是上皮细胞应对环境刺激(如过敏原、病毒及污染物)后释放的一类促炎因子,其中以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介素(IL)-25 和 IL-33 最为典型。它们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在炎症通路中处于上游地位,驱动多种下游通路[4]。TSLP 通过激活树突状细胞(DC),诱导初始 T 细胞向 T 辅助细胞 2 型(Th2)方向分化,进而促进 IL-4、IL-5、IL-13 等炎症因子释放;同时,TSLP 也可直接激活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增强其分泌 IL-5、IL-13 的能力。IL-25 和 IL-33 则主要直接激活 ILC2,促进其大量释放 IL-5 与 IL-13,加剧嗜酸粒细胞浸润与气道高反应性。此外,IL-33 还能刺激肥大细胞、嗜碱细胞等发挥协同促炎作用。这些下游炎性因子是导致鼻窦和支气管黏膜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4],通过致鼻黏膜组织水肿、上皮屏障破坏及鼻息肉形成导致 CRSwNP;而气道高反应性、平滑肌收缩和慢性气道重塑又可导致哮喘。此外,在 CRSwNP 合并哮喘患者中,TSLP、IL-25 和 IL-33 等上皮源性警报素的表达水平高于仅患有 CRSwNP 或哮喘的患者。这些分子的表达上调,不仅与局部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增强密切相关,也与鼻塞、嗅觉减退、哮喘控制不良等临床症状评分呈正相关。该现象提示,在共病状态下,上皮源性警报素可能通过激活局部免疫反应的方式,放大和维持气道黏膜的慢性炎症过程,从而加重疾病表现[4]。

靶点瞄准:上皮源性警报素成为研究新焦点

靶向 CRSwNP 和哮喘炎症共同反应通路相关的炎症因子是其药物研发的新研究方向。其中,位于通路上游的上皮警报素 TSLP、IL‑25、IL‑33 作为炎症反应的早期启动信号,是 CRSwNP 与哮喘共同炎症进程中的关键驱动因素,具备良好的干预前景和研究价值[4]。目前,已有动物实验验证了其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行性。

研究人员在动物模型中针对 TSLP、IL-25、IL-33 三者展开了系统性研究,验证其在哮喘及鼻息肉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阻断的潜在治疗效果。

单独阻断 TSLP/IL‑25/IL‑33

研究者分别使用中和抗体阻断或基因敲除技术,构建了多个慢性哮喘小鼠模型[5]。在阻断 TSLP 通路的模型中,发现气道内 ILC2 细胞活性与数量显著下降,下游的 IL-5 与 IL-13 等关键炎症介质水平也继而下调,减少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小鼠表现方面,气道高反应性(AHR)得到改善,哮喘样症状缓解;气道黏液腺增生及分泌过多也有减轻。在阻断 IL-25 或 IL-33 的实验组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提示这三种警报素在调节气道炎症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阻断两种或三种警报素

进一步研究发现,联合阻断 TSLP 与 IL-25 或 IL-33 的双靶点干预,甚至三靶点联合抑制,与单一因子阻断相比具有更显著的效果[5]。多重干预可更强效地减少气道及鼻黏膜中炎性细胞浸润,抑制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包括平滑肌增厚、上皮细胞脱落、黏膜下纤维化等改变在内的气道结构重塑,而这些与鼻息肉的形成密切相关[5]。

综上显示,阻断 TSLP、IL‑25、IL‑33 等上皮源性警报素可减少 ILC2 细胞活性及下游 IL‑5、IL‑13 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干预鼻息肉进展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目的。相比靶向下游细胞因子或单一通路,靶向警报素或可实现对共病状态中多条炎症通路的整合调控,是 CRSwNP 与哮喘共病机制中有前景的研究靶点。

循证证据:现有生物制剂治疗 CRSwNP 合并哮喘的表现

生物制剂通过靶向关键炎症因子,可改善 CRSwNP 合并哮喘患者的双重症状,包括鼻塞、嗅觉减退、鼻息肉复发以及哮喘控制不佳等情况,尤其对于既往治疗反应差、术后复发的患者人群,具有重要意义[6,7]一项研究指出,在合并过敏性哮喘或变应性鼻炎的 CRSwNP 患者中,生物制剂可显著缓解鼻部症状、提高嗅觉评分、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同时有效改善肺功能和哮喘控制水平,对于既往接受多次手术但仍反复复发的患者尤其适用[6]。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生物制剂可缩小鼻息肉体积、改善鼻部症状、延长再次手术间隔,对伴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升高及合并嗜酸性哮喘的 CRSwNP 患者效果显著,适合病情复发、依赖口服激素的患者[6]。另有多项 RCT 显示,生物制剂可同步改善 CRSwNP 与哮喘两种疾病的症状,如显著改善鼻阻、鼻漏、嗅觉功能,降低鼻息肉复发率、延长手术间隔;同时提升哮喘控制评分、改善肺功能。生物制剂在术后复发风险高或术前激素抵抗者中效果确切,能够有效减少系统性糖皮质激素使用[6]

小结

CRSwNP 合并哮喘患者治疗难度大,传统药物和手术常难以有效控制病情,术后复发率高。随着对上下气道炎症共病通路的深入研究,靶向 TSLP、IL‑25、IL‑33 等上游炎症关键因子的药物研发成为领域热点。现有循证证据显示,生物制剂在缓解鼻部症状、改善嗅觉、提升哮喘控制方面展现出良好疗效,给 CRSwNP 合并哮喘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专家点评

CRSwNP 与哮喘常共病,共病率可达 40%~67%[1]。CRSwNP 合并哮喘的患者往往病情更重,伴有更严重的鼻部症状和生活质量下降,治疗更具挑战性。激素可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但部分患者存在激素反应差或长期依赖的问题,且易出现副作用。手术虽能清除息肉、改善通气,但无法根除炎症根源,复发率高,尤其在合并哮喘患者中更为明显[2]。亟需为 CRSwNP 合并哮喘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式。大量流行病学、临床与病理生理学研究证实,二者不仅在临床表现上呈现双重症状负担,更在免疫炎症通路中存在高度共通性。研究发现,CRSwNP 合并哮喘患者的鼻黏膜和支气管活检样本中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高度一致,即上、下呼吸道存在共同的炎症表现,为共病一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1]。在 CRSwNP 合并哮喘这一共病过程中,炎症级联反应的上游触发因子是上皮源性警报素,是上皮细胞应对环境刺激(如过敏原、病毒及污染物)后释放的一类促炎因子,其中以 TSLP、IL-25 和 IL-33 最为典型。它们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在炎症通路中处于上游地位,驱动多种下游通路[4],进而促进 IL-4、IL-5、IL-13 等炎症因子释放。[6,7]

专家简介

许昱 教授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级主任医师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耳鼻咽喉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副主任,鼻科及变态反应科主任

• 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

• 主要研究方向为鼻科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及鼻变态反应,擅长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功能性鼻整形、鼻变态反应、鼻内镜颅底手术

•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项,主编著作 3 部,主译著作 1 部,参编著作 5 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 主要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委员及鼻眼过敏学组 (筹)副组长、湖北省变态反应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及变态反应学 Frontier of allergy 等杂志编委

审批码:CN-167631,过期日期:2026-03-08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内容策划:向宇

内容审核:徐梦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Laidlaw, T. M., Mullol, J., Woessner, K. M., Amin, N. & Mannent, L. P.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and Asthma.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 9, 1133–1141 (2021).

[2]. 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

[3]. Zhang, L.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different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recurrent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and asthma. Rhinology 58, 126–135 (2020).

[4]. Stevens, W. W. & Kato, A. 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n nasal polyposis.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126, 110–117 (2021).

[5]. Ogulur, I. et al. Type 2 immunity in allergic diseases. Cell Mol Immunol 22, 211–242 (2025).

[6]. Xian, M. et al. Chinese Position Paper on Biologic Therapy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Allergy 80, 1208–1225 (2025).

[7]. 生物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现状和展望. Lin Chua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37, 853–855 (2023).

来源:临床用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