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家,1999年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涉及绘画、摄影、影像媒介。通过不断产出记忆感形象进行图像和影像的二元表达。反思个人记忆在历史中的作用。
顾文璟 Gu Wenjing
艺术家,1999年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涉及绘画、摄影、影像媒介。通过不断产出记忆感形象进行图像和影像的二元表达。反思个人记忆在历史中的作用。
在信息飞速流转的时代,“缓存”是个既熟悉又易被忽略的概念。它为快速访问而存在,却又脆弱易失。艺术家顾文璟借这个充满张力的词,为她在798艺术区作者画廊的最新个展命名。
她的创作横跨绘画、摄影与影像,通过摄影的“中转”,融合客观“实证”与绘画“偶然”,着迷于历史图像背后的复杂模式。这种理念在《三种修复的方法》中尤为显著:她以圆明园为素材,将“修复”作为概念游戏,解构历史与记忆的生产机制。
三种修复的方法 收藏级艺术微喷、宣纸、布面丙烯 2025
在《雪》系列中,她强化了记忆的实存感知。对她而言,真实记忆只占很小部分(约7%),她更倾向于用虚构的记忆去创造一种可被大众分享的“记忆感”。
目前,她正处于“打磨”阶段。未来或许会尝试装置等新媒介,但核心始终是创造本身。在这个“缓存”的剧场里,她邀请我们在熟悉与未知的缝隙中,重访被忽略的日常与记忆。
雪 Snow (3) 布面丙烯 120×100cm 2025
Q-北京青年周刊A-顾文璟
Q 你的个展以“缓存”为名,这个概念既指向数字时代的信息存储,又暗合记忆的留存机制。为何选择这个词作为展览核心?它与你对“记忆”的理解有怎样的关联?
A 是的 ,缓存(cache)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是一个为了可被快速读取而建立的缓存区。其本质是易失的,一旦关闭程序或断电,缓存内容就可能消失,或被新的数据覆盖。这些“记忆感”图像的理解也是如此:这些不是一个确切的所指,而是在意识流中不断被调用、刷新、替换的形象。
Q 你曾说作品是“对个人记忆在历史中的作用的反思”,但个人记忆往往是主观的,甚至带有偏见。你认为这种“不客观”的记忆,在历史叙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A 我认为这个过程,并没有在追求个人记忆一定需要是客观的,对历史的补充的作用。我恰恰认为个人记忆不是一个这样客观的存在,我认为个人记忆在历史叙事可以成为一种历史的翻版,如果举一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它就像一个大电影的花絮,那在花絮中你就可以看到在正片里没有的一些部分,可以看到这些演员不在表演时的状态,包括道具,场景在非拍摄时间的状态,这些所构成的一个翻版时空,其实就是个人记忆的角色。
餐桌礼仪 Table manners 布面丙烯 90x70cm 2025
Q 你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偶然”与“刻意”的关系?比如绘画时的即兴笔触,与摄影时对构图的精密控制,这两种状态对你来说是矛盾的吗?
A 在这方面我也一直在寻找一个理想的状态,两者肯定不是矛盾的。那具体要什么时候去表现,其实也是非常需要控制的,但是我比较看重作品最后的的视觉效果,所以有时候也会从结果的导向上来把控他们。
Q 《三种修复的方法》中,“修复”更像是一种概念游戏而非实际行动。你想通过这种“戏谑”解构什么?又想“纯化”出什么?
A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提炼出一个什么结果,那就是一种行为对记忆的干扰。你也发现了这是一种概念游戏,那它其实没有一个具体的目的,或者说理想中要达成一个修复的结果。这件作品中重要的就是方法、修复的游戏。但我会用一个更完美的,并且有一定修饰的视觉去呈现它。所以这本身也存在一个矛盾。
Q 圆明园在你的创作中既是历史符号,也是日常场景。当你面对它的断壁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历史课本里的描述,还是童年在这里游玩的个人记忆?
A 这种双重性如何转化为画面语言?对于我来说,其实没有太多童年在这里的个人记忆。但它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实际上不止给我一个人,也是给很多人都会造成了一些记忆的形象,那加上他对于它本身的这种公园的属性、作为遗址的面貌,它其实会比其他的一些古迹更剥离了时空语境的属性,不明时空性在这里也是非常可塑的,有很多可能性可以在这里发生。这个是我最早想要开始去有这个题材的初期想法。
Q 你提到贝尔纳·弗孔对你的影响,这位艺术家擅长用摆拍构建“人造记忆”。你认为自己的创作中,“真实记忆”与“虚构记忆”的比例是怎样的?
A 我觉得真实记忆可能占到7%左右,以后还会追求更少。我希望能用最少的具体记忆创造最大的记忆感。首先,无论集体还是个人,真实的记忆就不是我所关注的,而且也没有人关注真实记忆是怎样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或者别的群体来说更不重要,但虚构的记忆是平等的,是可以被分享的。
对白 dialogue 布面丙烯 90x70cm 2024
Q 你如何看待“熟悉”与“已知”的缝隙?比如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如何在你的作品中显露出被忽略的深意?
A 因为熟悉肯定不会是已知的。他只能尽量的去近似于已知。在我的作品中,肯定也不可能去完全把握这种未知,我觉得我在做的就是在这些未知中创造一些可能性,比方说我很多作品的图像来源,它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日常的场景。我非常喜欢做删减的工作,有时候可能我就会喜欢在一个很大的环境中,找出一个非常小的角落的状态,把它给放大出来,其实这就是一种猜想。我觉得我去猜想他,去猜想一个被忽略的东西,是非常有意思的。
Q 未来是否会尝试更多媒介?比如影像创作中加入互动元素,让观众也参与到“记忆缓存”的过程中?
A 互动我还是不太会互动,可能想尝试一些装置的媒介,我想要做一些东西。像自己创造一种物品的感觉,我不想要说这个装置是为了可能表达一个观念而服务。嗯,我觉得一个新出来的物品。本身它就是有意义的。
Q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目前的创作阶段,你会选择什么?这个阶段最让你着迷的挑战是什么?
A 可能就是打磨,把自己作品的细节和各种方面都更精进一些。偶尔冒出灵感,立刻着手实施,会比较具有挑战性。
昨日来信五子棋 Letters from yesterday and gobang 布面丙烯 100x100cm 2025
采访后记
采访后,我反复咀嚼“缓存”这个词。它既是技术术语,也是绝妙的隐喻。我们的记忆何尝不是如此?
顾文璟像一位记忆的架构师,不提供答案,而是搭建充满可能性的剧场。她用虚构的平等性,创造出能被广泛分享的“记忆感”。
在她的世界里,圆明园的断壁是可生长新叙事的土壤;一场雪是记忆被强化后的显现。她在“熟悉”与“已知”的缝隙中,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
这次采访让我意识到,真正迷人的不是记忆的真伪,而是它被唤起、被重构的瞬间。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全新的、等待被读取的“缓存文件”。
艺术家个展:
2025 缓存,作者画廊,北京
群展:
2025 “B-side:Hidden Track 第二现场”,bie的盒子,北京
2025 “步行者的叙述”,宝安1990美术馆,深圳
2025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北京
2024 “生活手稿,偶然想象”,Suns Living画廊
2024 “怪力青年”,click ten画廊,北京
2024 “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济南
2024 “命名,如沐浴之际”,荔院空间,北京
2024 “甜蜜的东方“作者画廊十周年展览,北京
2024 “多元“青年艺术家群展,素画廊,北京
2024 “影视诗“三个单元计划 ,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厦门
2024 “唯物思维“第二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克拉玛依
2023 巴蜀青年摄影季“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成都当代影像馆,成都
2023 Jingphoto北京影像艺术博览会,北京
2023 艺览北京,北京
2023 青年艺术100年度展,嘉德艺术中心,北京
2023 “白天的房子”,协力空间,北京
2021 丽水摄影节,丽水摄影博物馆
2021 “万向启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展”,零艺术中心 ,北京
2020 首届济南国际艺术双年展,济南
2020 第八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 济南
获奖:
第八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优秀作品奖、丽水摄影节艺术扶持基金荣誉“新学院新影像”优秀展览作品。
文 梁琴
编辑 韩哈哈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史依弘 与京剧的百年对谈
王芊懿&王柳懿 “她”漾精彩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新 刊
「 2025年8月28日 景军 」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