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巴黎世家2025年推出的“北京烤鸭”手拿包在社交平台刷屏时,时尚界的“丑东西”竞赛再次达到了高潮。这款售价15500元的手袋以意大利顶级牛皮为材质,正面印着油亮的烤鸭图案与“Balenciaga”logo,背面甚至虚构了“营养成分表”,被网友调侃为“楼下便利
当巴黎世家2025年推出的“北京烤鸭”手拿包在社交平台刷屏时,时尚界的“丑东西”竞赛再次达到了高潮。这款售价15500元的手袋以意大利顶级牛皮为材质,正面印着油亮的烤鸭图案与“Balenciaga”logo,背面甚至虚构了“营养成分表”,被网友调侃为“楼下便利店零食袋的豪华版”。
图源视频截图
尽管争议不断,但据媒体报道,在北京部分门店,开售10天内有近20只“烤鸭包”售出,让网友直呼“难以理解,到底是谁在买这样的丑东西啊?”
图源视频截图
这类大牌“丑东西”并非孤例,路易威登2025年推出的龙虾造型手袋售价55500元,以涂层印花帆布搭配牛皮革螯足,被网友吐槽“像蟑螂成精”。
巴黎世家2024年推出的2700元不锈钢发卡,因与义乌5毛钱同款高度相似引发热议,二手市场甚至出现溢价。
前几年,淘宝公布过热度最高的40件“丑东西”的名单,路易威登的长筒“假肢鞋”、Miu Miu镶满水晶的三角裤、香奈儿的皮革假刘海和JW Anderson的青蛙造型拖鞋,都榜上有名。
这些产品的共同特征是设计与价格的极致反差:看似日常甚至廉价的造型,却被赋予奢侈品的高昂定价。正如巴黎世家创意总监Demna Gvasalia所言:“我不能错过设计世界上最贵的垃圾袋的机会。”这种矛盾性恰恰成为品牌制造话题的利器。
那么大牌们,到底为什么热衷于出“丑东西”呢?
首先,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奢侈品牌们深谙“争议即流量”的传播逻辑。巴黎世家“烤鸭包”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破亿,相当于省下千万级广告费;路易威登龙虾包在社交媒体引发病毒式传播,相关讨论量超50万条,直接推动品牌搜索指数暴涨。这种现象背后,是品牌对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控:
社会心理学家蒂芙尼・伊藤研究发现,负面图像比正面或中性图像更能激发大脑活动。奢侈品牌通过“丑东西”制造的不适感,能快速撬动用户的吐槽欲,形成“越骂越火”的传播效果。例如,巴黎世家的垃圾袋包被网友嘲讽“保洁阿姨看见会直接扔掉”,但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千万次。
另一方面,Z世代消费者将独特性视为社交资本之一。购买“丑东西”的用户往往会通过晒单、玩梗(如#)获得圈层认同感。
对于消费者来说,奢侈品的“丑东西”也是一种新的阶层标识。比如巴黎世家用Dyneema防撕裂面料(单价是普通塑料袋的1200倍)重新定义“实用主义”。这种用8200元购买身份豁免权的逻辑,让背“垃圾袋包”的人获得一种超越传统奢侈品的优越感——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财富展示者,而是“先锋审美”的布道者。
而面对Lululemon、Away 等新消费品牌的冲击,奢侈品牌急需打破部分人“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并且奢侈品牌的“丑东西”往往采用限量策略,如巴黎世家“烤鸭包”全球仅发售200只,成本是可控制的,且有一定稀缺性。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嘲笑“又丑又贵”的奢侈品时,或许在这些荒诞设计的背后,也藏着时尚行业突破边界的尝试。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张咪咪
编辑 陈筱妍
审核 毛迪 林琳
BREAK AWAY
来源:美食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