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消费者投诉,施华蔻在一款产品的标签中将“virgin hair”翻译成“处女发质”,而非更贴合实际情况的“原生发质”。对此,品牌方以“翻译未能准确传达原意”为由致歉,并承诺整改。此事在网上引发争议,从一起术语误译事件,演变为关于性别叙事和价值观念的社会
近日,有消费者投诉,施华蔻在一款产品的标签中将“virgin hair”翻译成“处女发质”,而非更贴合实际情况的“原生发质”。对此,品牌方以“翻译未能准确传达原意”为由致歉,并承诺整改。此事在网上引发争议,从一起术语误译事件,演变为关于性别叙事和价值观念的社会讨论。
在美发行业的专业术语体系中,“virgin hair”指代的是未经化学处理的天然发质,通常被译作“原生发质”。这种译法既准确传达专业含义,又避免了不必要的联想。施华蔻作为国际大品牌,选择“处女”这一明显带有性别指向和身体隐喻的译法,实在很难用“无心之失”来搪塞。
图源网络
反对使用“处女发质”一词,是不是一种小题大做?有小部分网友认为对于专业术语的译法锱铢必较是一种较真和过度敏感,实则不然。语言选择的背后是价值判断,用“处女”来定义头发,本质上是将女性身体特征商品化、标签化的行为。这种表述不仅物化女性,更隐含着对于女性群体的道德指责的陈旧观念。正如某位网友所言,女性的任何成长阶段都不应该被打成标签,“处女”不是标准,更不是形容词。品牌方使用“处女发质”这种措辞,无疑是赤裸裸的冒犯,反映了品牌在性别意识上的无知和迟钝。
值得深思的是,对于“处女”一词的应用,类似“处女作”“处女秀”“处女发”等,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性别霸凌。这样的表述长期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体系中,被视作“约定俗成”。然而约定俗成并不等于正确合理,随着时代和社会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人在呼吁更改这些带有性别歧视意味的用词。例如导演李玉在今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奖礼上倡议将“处女作”改称“首作、开山之作、开刃之作”;主持人鲁豫也提过,其曾长期无意识地使用“处女作”一词,在被人提出建议后有意识地改变用词习惯。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会在潜移默化中形塑人的思想。同时语言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你认同什么观念你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语言。对语言保持敏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纠正错误价值观的第一步。
此前也有其他品牌在性别议题上翻车,如ubras“躺赢职场”的恶俗营销、宝洁“女人脚臭”的刻板印象等。这些品牌屡踩性别红线,用女性的身体和年龄做文章,暴露出品牌一味追求营销效果,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尊重和理解,也因此失去了品牌得以存续的底线。任何将女性身体符号化的商业话语,都将遭到消费者的抵制。
施华蔻的道歉是必要的,但仅止步于“改进翻译”远远不够。品牌需要全面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培养更敏锐的性别平等意识。品牌传播必须建立在深刻的社会文化洞察和真诚的尊重之上,别再拿“翻译错误”当借口了,真正的尊重,得从学会好好说话开始。
撰文 钟尧
来源:南方网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