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26日,成都和沈阳两地几乎同时试飞了疑似六代机的原型,成飞那架编号36011,沈飞的也差不多时间露面。这两架飞机一看就不是老款,飞翼布局,全身融合设计,最明显的是没了传统尾翼,垂直的水平的全没有,机身光溜溜的像个大三角板。
2024年12月26日,成都和沈阳两地几乎同时试飞了疑似六代机的原型,成飞那架编号36011,沈飞的也差不多时间露面。这两架飞机一看就不是老款,飞翼布局,全身融合设计,最明显的是没了传统尾翼,垂直的水平的全没有,机身光溜溜的像个大三角板。
消息一出,国际上炸锅了,美国那边赶紧在维基百科上动刀子,把自家B-21轰炸机硬塞进六代机定义里,试图拉平差距。欧洲国家像法国英国的FCAS项目也跟着议论,瑞典的太难了点,但俄罗斯的反应最特别,不是羡慕也不是分析,而是直接开喷,有专家跳出来说这玩意儿顶多亚音速飞,还超机动不了,就因为没尾翼。
这个带头喷的,就是俄罗斯军事专家阿列克谢·米哈伊洛夫。2024年12月27日,他扔出一篇文章,叫《没有尾巴的中国龙:“六代战机”幌子下隐藏着什么?》,直奔主题就把成飞的这架机型贬了个底朝天。
先是外观上挑刺,说它长得像俄罗斯自己的S-70“猎人”无人机,那东西是重型隐身无人机的代表,速度也就一马赫出头,米哈伊洛夫据此断言,中国这架也超不过这个数,顶多亚音速巡航,高超音速那是想都别想。
他还拿美国早年的F/B-22项目举例,那是个基于F-22的隐身轰炸概念,也没追求高速,就亚音速混日子,理由是飞翼布局气动上有限制,高速时稳定性差,容易失控。米哈伊洛夫的逻辑就是,中国这设计也一样,形状决定了上限,别指望它冲到五马赫去。
更狠的是,他接着说这飞机超机动性为零。啥叫超机动?就是飞机能在空中翻滚、急转弯那种高难度动作,F-22、苏-57、F-35甚至中国歼-35都靠尾翼来实现,垂直尾翼管偏航,水平尾翼管俯仰,还能空气制动,刹车似的减速。
米哈伊洛夫直指,中国这架啥尾翼都没有,空气动力学上缺了关键部件,复杂姿态飞不了,顶多直线巡航,当战斗机资格都不够,充其量是个隐身攻击机或轰炸变体。
这话搁在2024年底的语境下,确实刺耳,因为中国这试飞刚好戳中俄罗斯痛点,他们自家五代机苏-57生产都卡壳,六代机项目压根没影,米格-41还停在概念纸上,声称能到4-5马赫,但连原型都没见着。
米哈伊洛夫还顺带黑了中国发动机技术。三引擎配置是他另一个攻击点,这架机子一看就塞了三台发动机,他觉得奇怪,既然亚音速为主,为什么不两台够用?推测是中国发动机造不好,现役的太原始,推力不稳,还得从俄罗斯买货,调整优化得几年时间。
这点倒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确实进口过俄制发动机,但2024年情况变了,WS-15和WS-19都上马,国产化进程快,米哈伊洛夫的评论暴露了他知识滞后,停在老一代战机时代。
俄罗斯航空工业这些年受制裁影响,供应链断裂,苏-57交付都拖到2025年才勉强加速,他们专家的视野窄,解读中国项目时总拿苏-27或S-70比,忽略了数字飞控和AI辅助的进步。
这事在俄罗斯媒体圈传开后,反应两极化。有些俄媒跟着附和,说中国这不是真六代机,顶多五代升级版,沈阳那架也一样,试图淡化影响。像军事评论杂志1月13日发文,直接否认两款新机是六代,称只是概念衍生。
但也有俄罗斯声音理性点,比如观察者网报道的“今日俄罗斯”12月29日文章,承认试飞轰动全球,专家们普遍视作六代首秀,强调中国认真对待下一代空战。
中国六代机的设计思路,其实跟国际趋势对得上。无尾翼飞翼布局是隐身王道,雷达截面小,气动效率高,内油多航程远。传统尾翼是五代机的标配,但六代强调全谱隐身和网络化作战,尾翼反而是弱点,容易反射信号。
中国这架成飞原型,编号36011,试飞时歼-20伴飞,数据反馈显示稳定性好,通过推力矢量和飞控软件弥补机动缺失。沈飞那款类似,三角翼无垂尾,2024年底首飞后,2025年上半年又有第二次测试报道,验证高空高速潜力。
国际分析指出,这种布局依赖先进材料和传感器融合,超机动不靠机械面,而是电传和AI预测,F-35就部分这么干,未来六代更彻底。
对比美国,NGAD项目2025年预算更新,但进度慢,2024年还停在演示验证,B-21轰炸机2023年首飞,亚音速是事实,美国人改维基的举动纯属自保。
中国这边,成飞和沈飞并行,传闻三款变体,包括有人无人协作和舰载型,2025年8月又有第三款曝光,照片显示云层中穿梭,隐身涂层亮眼。欧洲的FCAS和Tempest合作中,英国强调模块化,法国推高超音速,但都比中国晚。
俄罗斯的尴尬不止于此,苏-57五代机生产2025年勉强提速,但隐身性能和发动机都问题多,AL-41F1推力不足,化-41升级遥遥无期。米格-41概念喊了几年,声称太空拦截4马赫,但资金和技术瓶颈大,2025年军展上还是PPT。
俄罗斯专家像米哈伊洛夫的言论,反映工业停滞几十年,知识库老旧,用第三四代逻辑套六代,注定出笑话。中国两千年前孔子故事就说过,蚂蚱不知冬,视野窄就别乱评。
2025年,中国项目低调推进,成飞扩大团队,模拟高强度飞行,武器集成如高超导弹测试。俄罗斯转向无人机开发,米哈伊洛夫继续发文,但影响力降,专业圈反馈负面,指他脱离趋势。
全球共识渐成,中国六代代表创新,挑战旧范式。美国智库报告评估,中国领先十年,焦点转合作或对抗。俄罗斯若不调整,差距拉大,自家项目强上马反倒害人。
这波操作本质是心理落差,俄罗斯传统强国,现在中国航空弯道超车,他们不服气正常,但用老眼光黑技术,只会自曝短板。中国六代无尾设计,正是未来方向,隐身机动融合,亚音速论纯属无知。米哈伊洛夫的文章虽刻薄,但也提醒,技术竞争无国界,落后就得追。话说回来,中国这进度,靠实干,不是嘴炮,俄罗斯学着点,或许还能跟上。
来源:Coolbu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