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节振国:刀劈日本兵 威震敌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18:32 1

摘要:在开滦博物馆内, 19位矿工的工历卡在众多展品中尤为醒目,其中编号为56222的节振国工历卡被放置在显要位置。盛夏时节,众多游客追寻红色印记,沉浸感受烽火岁月里闪耀的英雄故事。人们在深入了解抗战故事中,增强国防动员意识。

(视频拍摄:王青峰 刘天宇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海报设计:梁玉)

纵览新闻记者 闫漪 文/图

在开滦博物馆内, 19位矿工的工历卡在众多展品中尤为醒目,其中编号为56222的节振国工历卡被放置在显要位置。盛夏时节,众多游客追寻红色印记,沉浸感受烽火岁月里闪耀的英雄故事。人们在深入了解抗战故事中,增强国防动员意识。

“节振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爱憎鲜明的阶级立场、对党对革命始终忠诚的品质、对人民群众无比爱护的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开滦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唐山历史学会顾问杨磊眼中,节振国的形象具象且鲜明。

引领罢工怒潮

节振国,1910年出生于山东武城县刘堂村(今河北故城县),自幼家境贫寒,10岁随父兄逃荒至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14岁下井做了童工。虽饱尝生活艰辛,但他自幼习武,为人行侠仗义,加上刚强、倔强、勇敢的性格,在工人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军队侵占了华北的广大地区。为了快速占领中国,1938年,日本侵略者将华北地区视为侵华战争的战略后方,把开滦作为了“战地后方”的能源基地,在唐山疯狂运煤。

“此时,英国资本家残酷压榨工人,削减工人工资,制定了诸多苛待工人的条件,矿工们的生活陷入困苦之中,引发了矿工们的极大愤怒。”杨磊说。

1938年3月,一场声势浩大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从赵各庄矿席卷整个煤矿,3万余名工人参与其中。

在罢工怒潮最先燃起的赵各庄矿,时年28岁的节振国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大队长,引领工人罢工抵制资本家压榨,与日寇和资本家进行英勇的斗争。

这次大罢工持续了近50天,期间资方和工贼想方设法予以破坏。

“面对来自于资方和工贼给予的金钱和物质诱惑,节振国坚定地站稳工人阶级的立场。在带领工人兄弟守护好矿山秩序的同时,引领工人们砸煤场抢煤场,用煤炭换钱换粮食,粉碎资方的‘饥饿政策’,最终英国资本家被迫接受了工人提出的大部分条件。”杨磊说,此次大罢工直接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的军事行动。

刀劈日本兵

带头罢工,让节振国成为了敌人千方百计想要除掉的“眼中钉”。罢工结束后,日军与英矿当局联手对节振国等工人领袖进行报复性地逮捕和屠杀。

罢工结束后的一天,大批日伪宪兵包围了节家,抓住了节振国的哥哥,闻讯赶回家的节振国冲上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搏斗中,节振国用菜刀和从日本宪兵队长手中夺过来的军刀,当场劈杀日本宪兵队长和数名日伪军,后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冲出敌人的包围和追捕,负伤脱险。”在开滦博物馆内,节振国刀劈日本兵的雕塑前,一位母亲给身边的孩子动情地讲解着这位抗日民族英雄的壮举。

“当时节振国仅仅是一名普通的矿工,竟然有劈杀日本兵的胆量和勇气,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杨磊说,节振国刀劈日本兵的消息很快轰动了唐山城乡,日本侵略者更是谈节振国色变。

“日本人特别怕他,背后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白脸狼 ’。”杨磊说,节振国刀劈日本兵的事件,是唐山地区抗日斗争非常壮烈的一幕,敲响了冀东产业工人武装抗日的前奏,更鼓舞了人们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勇气。

走上抗战道路

节振国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民族气节,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注意,一些党员接近他,向他传播革命思想,逐渐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

节振国伤愈时,正逢冀东抗日大暴动。他闻讯后迅速联络矿工,组成工人抗日游击队,参加暴动。1938年7月起,节振国率领队伍活跃在开滦矿区、榛子镇、丰润一带,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机智勇敢地打游击战,烧炮楼、拔据点,威震冀东。

“不久,节振国率部加入冀东抗日联军李运昌部,被编为冀东抗联第二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一大队,即工人特务大队,任大队长。此后,节振国率领工人特务大队和日伪军数次激战,两度收复赵各庄、唐家庄矿区,有力支援和配合了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杨磊说。

1939年秋,在丰润霍庄,由中共冀东地委书记周文彬介绍,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双握惯了煤镐的手,最终握紧了比钢铁更灼热的信仰。

冀东烈士陵园,浓荫掩映,节振国长眠于此。每年,这里总会迎来大批前来拜谒革命英烈的人们。

“1940年,节振国于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结业后回到工人特务大队。此时,该大队已改变为冀东八路军十二团一连。作为抗战的骨干力量,节振国积极投身于抗日工作。不幸的是,同年8月1日,节振国在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作为一名唐山人,讲解员王承诚总是饱含深情,将这位抗日民族英雄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将心中对英雄的敬仰传递给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们。

“节振国的名字震慑力不小,他牺牲的消息最初是封锁的。在节振国牺牲后,游击队一直用他的名字震慑日军。”杨磊说,冀东地区一夜之间冒出了不少“节振国游击队”。

“红色种子”生根发芽

如今,在开滦赵各庄矿和凤凰山公园,分别矗立着两尊节振国的雕像。前者身着矿工服装,臂配工人纠察队袖标,双目炯炯望向远方;后者腰挎盒子枪,一身八路军的戎装。“这两组雕像很具有代表性,记录了节振国从一名普通矿工走上抗战之路的角色转变。”杨磊说。

每日清晨,凤凰山公园都会迎来众多前来游玩、锻炼的人们。和平盛世之下,满满的幸福洋溢在人们的笑脸上。

珍藏于唐山市档案馆的《冀东烈士名录》,记录着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冀东革命烈士,包括节振国在内的1676名烈士的名字收录其中。唐山市档案馆管理利用科副科长王男戴好手套,轻轻翻开节振国烈士资料卷,一行行手写的“节振国烈士传略”,记录下这位民族英雄从一名普通矿工走上抗战之路的艰辛历程。珍藏于档案里的抗战烽火,永远铭记着英雄的名字和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被编成小说、现代京剧,也拍摄成了电影在全国放映。节振国挥刀向敌的英雄壮举,成为了国防动员鲜活生动的教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

在节振国烈士血洒疆场的地方,滦州市榛子镇上尤各庄小学早已更名为节振国小学。在这所“红色校园”里,孩子们“读校本、学党史,忆英烈、知党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节振国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