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有新药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8:36 1

摘要:9月2日,国内首款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仿制药开启商业化销售。该药物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于今年4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

9月2日,国内首款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仿制药开启商业化销售。该药物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于今年4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

ADHD是一种常见于学龄期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30%—50%患儿的症状会持续至成年期。患者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难以持续完成某项任务,或情绪极度烦躁等。

该首仿药由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方制药”)研发,其原研药为美国强生旗下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杨森”)的专注达。据报道,立方制药的仿制药定价较原研药低约20%,且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国内多名三甲医院精神科的临床医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该药尚未进入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中心首席专家陆峥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新药上市后通常需要经过医院药事委员会的资料审核、会议讨论、公示等进院流程,一般需数月才能应用于临床。

图/视觉中国

治疗药物增多

立方制药的这款药进入市场之前,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在中国境内获批的仅有专注达。专注达最早于2000年8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于2005年8月在中国获批上市。2021年,适用人群扩展至成人和青少年,并被纳入中国医保目录。

从2023年至去年,该药物开始供应紧张,国内多地医院出现库存紧张以及断货情况。去年6月,西安杨森曾公开回应,2023年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专注达的全球需求量不断增长,预计将超出公司生产能力。2024年,中国市场的需求量大幅增长,虽然公司加大供应量,但依然面临供应压力与挑战。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看来,即便立方制药的这款药物后续进入市场,对整个ADHD治疗药物市场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专注达现在已不是临床上治疗ADHD的唯一必需药物。”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进一步解释,今年以来,国内获批的多动症治疗药物在增多,特别是儿童适用的药物。总体来看,目前市场上的ADHD治疗药物的供应已比较充分,基本能满足用药需求。

ADHD治疗中,有哪些药物可选?2023年7月发布的《中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共识》)指出,ADHD的治疗药物分中枢兴奋剂药物和非兴奋剂药物两大类。其中,兴奋剂药物目前仅有长效哌甲酯缓释制剂获批了成人ADHD适应证。

郑毅指出,国内也从美国引进了治疗ADHD的哌甲酯类药物,比如优宁睿,适用于6岁及6岁以上的ADHD患者。非兴奋剂类药物包括托莫西汀等。目前,托莫西汀在国内仅获批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ADHD患者,其进口原研药已纳入医保,但在国内市场难以买到,临床上多用的是仿制药。

记者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搜索“哌甲酯”类药物发现,目前,包括立方制药的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在内,国内共有7款“哌甲酯”类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文号,其中4种药物都在今年获批上市,包括河南中帅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帅药业”)的盐酸右哌甲酯缓释胶囊、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的注射用盐酸哌甲酯等。郑毅表示,苏州第壹制药的盐酸哌甲酯片(速释剂型)今年也重新回到市场。这款药早在30多年前就曾获批,但因原料限制等一度停产。

“目前针对ADHD的哌甲酯治疗药物,缓释剂型是临床的主流选择。”郑毅谈道,但这不代表速释剂型的药就一定比缓释剂型的药效果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王哲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哌甲酯速释和缓释剂型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各自都有明确的临床需求。比如,有的孩子有社交障碍,需要长时间用药,这个时候选择缓释制剂更优;也有孩子只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这时用速释剂型就可以。

今年1月,中帅药业研发的盐酸右哌甲酯缓释胶囊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7月,该药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开出首方。右哌甲酯可以被看作哌甲酯的“纯化版”,要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所需剂量是哌甲酯的一半。

这一药物的Ⅲ期临床试验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设计,由郑毅牵头完成。据他介绍,这款药前后花了十六七年才研发成功。现在他所在团队还立项了一些新的多动症治疗药物项目,都在研究之中。“未来市场不会缺药,这类药物只会越来越多。”

不等于“聪明药”

据药智数据库统计,2023年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在国内医院的销售额约为3.5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该药物的销售额进一步增长至约4.3亿元。

全球范围内,也是如此,多动症治疗药物的开方量每年都在增加。据2023年BBC报道,过去10年,接受处方治疗ADHD的成年人数量增加了7倍。今年3月,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精神健康》的研究发现,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治疗ADHD的药物处方量每年增加18%。其中,哌甲酯类药物开得最多。

当下,ADHD这个词在社交平台时常被热议。记者搜索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现,有大量相关帖子或视频。随着社会层面对ADHD关注度的增加,过去临床医生更多诊治的是儿童ADHD患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成人也被确诊为ADHD。2023年7月发布的《共识》指出,综合现有文献,国内成人ADHD患病率约为3%。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原院长陆林等为该共识的通讯作者。

陆峥称,近年来,门诊的成人ADHD患者不少见,包括高校在读学生,也有白领、金领职场人士等。陆峥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学生患上ADHD,会导致学习效率低,成绩因此受到影响,还会出现冲动和多动行为。职场人员患上ADHD,可能导致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也会因工作汇报或重要面试时注意力分散而表现不佳。

2007年和2015年,郑毅牵头撰写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和《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先后发布。“其实过去也有不少成人ADHD患者,只是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郑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13年以后,国内相关指南就不再强调“儿童ADHD”这个概念,ADHD是全生命周期影响的疾病。他参与编写《指南》时,把此前指南中的“患儿”改为“患者”。

《指南》中成人ADHD部分由陆峥撰写。陆峥表示,很多ADHD患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特别是成人ADHD患者,因为其常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失眠障碍,网络过度使用或酒精成瘾等。“这其实增加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

王哲所在的医院目前并不开具ADHD治疗相关药物。原因在于,多动症的诊断需要很强的专业性,是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一名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如果不是专门做这方面的医生,很多人根本无法准确评估患者是否符合诊断标准。这一诊断必须由专科医生来做,普通医生并不能胜任。

《共识》指出,成人ADHD患者功能损害更为广泛而严重。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考虑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和生活方式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方式作为辅助手段。“不过,相较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成人ADHD的大部分非药物治疗证据尚不充分,单独使用疗效较差,国外大多数指南、共识建议与药物治疗联合使用。”

长效哌甲酯缓释制剂是多动症一线治疗药物,属于严格管制的国家第一类精神药品,需凭精神科或儿科专业医师开具的红色处方才能购买,生产和流通均受药监部门的严格监管。部分患者滥用其提升专注力,也让这款药有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聪明药”。

“我不建议把这类药称作‘聪明药’。”王哲表示,这种说法很容易误导家长。长效哌甲酯缓释制剂就是兴奋剂。对ADHD患儿而言,因为疾病影响,他们往往成绩差、注意力不足,或者总是坐立不安,根本学不进去。服药后能够安静下来,专注学习,成绩或有所提升,看起来好像“变聪明了”。但其实,这和真正的聪明没有关系,只是药物改善了症状。而对于正常人来说,吃了这种药有没有好处尚且没定论,但副作用一定不少。

陆峥表示,之所以严格管理第一类精神药品,是因为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成瘾性。他表示,临床医生在开方时都会控制剂量。综合性医院一次只能开出3—7天的药量,而专科医院一次最多开一个月的量。患者下次复诊时,医生会根据其病情调整剂量或续方,避免患者囤药。

发于2025.9.15总第120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多动症治疗再添国产新药

记者:牛荷

编辑:杜玮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