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热梗偶尔用来调侃娱乐无可厚非,但当简单化、低俗化的表达成为孩子们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甚至影响到思维能力和表达逻辑时,我们必须警惕:是时候按下暂停键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互联网用语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已然势不可当
网络热词如潮水般涌入校园
然而
部分低俗、恶搞的“网络烂梗”
却悄然侵蚀着青少年的语言习惯与价值观
“鸡你太美”
“玉玉症”
“我没K”
……
网络热梗偶尔用来调侃娱乐无可厚非,但当简单化、低俗化的表达成为孩子们习以为常的交流方式,甚至影响到思维能力和表达逻辑时,我们必须警惕:是时候按下暂停键了。
不只是玩笑:网络“黑话烂梗”的“毒性”超乎想象
尽管大多数“速生速朽”的网络热梗只是一阵风,但给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却往往持续蔓延、长期难消。
尤其是那些充满暴戾、歧视的黑话烂梗,潜移默化地解构善意、扭曲三观、模糊是非界限。它们披着“玩笑”的外衣,实则不断助长冷漠与攻击性倾向,让低俗内容更易被复制、扩散,持续冲击青少年的认知防线,甚至为言语暴力、群体歧视和极端行为提供滋生土壤,使网络空间变得乌烟瘴气。
危害表现
1.语言能力退化:简单替代复杂,丰富的中文表达被几个固定词组取代,让语言表达变得愈发简单粗暴。
2.思维趋于浅薄:碎片化表达会挤压逻辑思考空间,甚至因过度使用网络梗而出现“文字失语症”,组织语言的能力严重衰退。
3.价值导向偏差:部分网络黑话烂梗肆意篡改规范语言的用法,阻断了对原本词义的理解,甚至导致低俗、消极、错误的价值导向。
4.现实交往障碍:离开网络热梗就不会说话,现实社交能力明显下降。
打响“反梗战”:正确引导是关键
近日,重庆某中学班主任刘东格老师发现班上有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这个原本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的词汇,竟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
刘老师没有简单批评了事,而是鼓励被嘲笑的学生勇敢站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严肃教导学生:“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更不能把疾病当作网络烂梗去攻击别人。”
图源央视新闻
唯有这样及时、正向引导,才能帮助孩子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远离恶俗,守护住言语的底线与善意。
多方携手: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信息繁杂,不良烂梗防不胜防,要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在此,陕西省网络举报中心向广大网民发出倡议:
1.做“高质量冲浪选手”:善辨精华和糟粕,不盲目跟风低俗烂梗,用创意和智慧丰富网络文化。
2.做“网络环境卫士”:发现违法和不良信息,立即向网信部门举报,让这些有害信息得到及时处理。
3.做“清朗空间代言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努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帮助青少年提升网络素养,增强信息鉴别能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
拒绝“黑话烂梗”
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蓝天
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本文转载自 人民网 央视新闻
来源:遇见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