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精准报告,共同防御黑热病——依法履职筑牢疾病防控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6:45 3

摘要: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它主要经白蛉叮咬传播,是我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盗汗,消瘦,进行性脾大,轻度或中度肝大,全血细胞减少和高球蛋白血症,或有鼻出血及齿龈出血等症状。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

日常工作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病例:患者发热、肝脾肿大、血象异常,辗转多个科室都难以明确诊断? 这时就要警惕一种被忽视的传染病——黑热病。

一、什么是黑热病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它主要经白蛉叮咬传播,是我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盗汗,消瘦,进行性脾大,轻度或中度肝大,全血细胞减少和高球蛋白血症,或有鼻出血及齿龈出血等症状。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该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甘肃、山西、陕西、四川、河南、河北、北京等7个省市。

白蛉与库蚊对比

二、黑热病诊断后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是每位接诊医生的法定义务

监测工作中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存在黑热病病例迟报和漏报的现象。例如,有的病例从确诊到上报间隔超过72小时,甚至因患者转院等原因发生漏报。而黑热病作为丙类传染病,其防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后的潜伏期长达3~6个月,早期临床表现又缺乏特异性,极易发生漏诊或误诊。因此一旦出现病例上报不及时,不但可能导致患者治疗延误,更易造成疫情的隐匿性传播,加剧群体感染风险,这进一步增加了后续防控的难度。因此,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是阻断传播链、控制疫情扩散的核心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章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丙类传染病患者时,应当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因此,黑热病诊断后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是每位接诊医生的法定义务。

三、临床工作中如何避免迟报漏报?

完善病例记录:在门诊和病房接诊病人时,应及时询问流行病学史,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对来自流行区的患者进行特别标注,提醒医务人员在后续的诊疗工作中注意鉴别,及时上报。

提高诊断的精准度:对来自流行地区的发热患者,特别是伴有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者,应将黑热病纳入常规鉴别诊断,及时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明确是否为利什曼原虫感染。

建立报告提醒机制:各科室可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质量核查,在交接班时提醒传染病病人的报告时限。新入职医师也应强化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的培训。

加强多科室协作:遇到可疑的病例时,感染科、血液科、检验科等多学科会诊有助于尽快明确诊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八章第一百零一条中明确了传染病报告的法律责任: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因此依法报告既是责任也是保护。可能有的人认为:"晚几天报告影响不大",但是每延迟一天报告,疫情扩散风险就增加一分,完整及时的诊疗记录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依法报告也是对医务人员的保护,清晰完整的记录为诊疗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疫情防控需要每位医务工作者的参与。及时准确的传染病报告,既是法定义务,也是专业价值的体现。让我们共同努力,筑牢黑热病防控的坚固防线,为保障人民健康贡献专业力量。

供稿:寄生虫病防治所/尤奕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