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苏联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日本关东军。而在这之前几个月,国民政府刚刚经历了豫湘桂战役的惨败——8个月损兵50-60万,丢失146座城市、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
1944年的豫湘桂战场,炮火连天中,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不仅丢失了大片领土,更让中国在战后谈判桌上失去了收回外蒙古的最后筹码。
1945年8月,苏联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日本关东军。而在这之前几个月,国民政府刚刚经历了豫湘桂战役的惨败——8个月损兵50-60万,丢失146座城市、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
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趁火打劫,提出保留沙俄时期侵占的外东北和外西北权益,并要求外蒙古“独立”合法化。作为交换,苏联承诺出兵东北对日作战。美英为了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爽快答应了苏联条件,根本没征求中国意见。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美英苏三国首脑密室商议战后秩序。斯大林拿出早已拟好的条件:苏联可以对日作战,但必须维持外蒙古现状,收回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并获得旅顺港租借权和大连港的控制权。
罗斯福和丘吉尔交换一下眼神,点头同意。中国这个所谓“盟国”被排除在会议之外,三大国就这么把中国领土安排了。消息传到重庆,蒋介石气得发抖却无可奈何。
斯大林说得直白:“中国必须承认外蒙古独立,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面对苏联领导人的强硬态度,中国代表宋子文曾试图抗争:“中国政府不能宣布放弃它的一部分领土,否则它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将会发生动摇。”
为什么美苏敢如此明目张胆地瓜分中国领土?豫湘桂战役的惨败是关键原因。
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8个月时间,损失50多万兵力,丢掉146座城市,让6000万同胞沦于日军铁蹄之下。
战役暴露了国民政府的深层问题:指挥系统混乱(汤恩伯部临阵脱逃),装备补给严重不足(中美联合空军支援中断),防御体系僵化(缺乏纵深防御)。
更严重的是政治腐败导致军民离心。豫中会战中甚至出现民众倒戈现象,可见国民政府已失民心。
美国军事代表团在报告中直言:“国军丧失战略反攻能力”。罗斯福在致斯大林密电中更表示:“不能指望中国牵制更多日军”。
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外蒙古举行“全民公决”。同年10月,投票在苏联严密监控下进行,99.8%的投票支持独立,这个数字让人难以置信。
公投的公正性饱受质疑,但国际社会迅速承认了蒙古国的独立地位。1946年1月,中国正式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外蒙古从此彻底脱离中国版图。
实际上,外蒙古的分离过程早在1911年就已开始。沙俄当时鼓动蒙古王公宣布“自治”,成立所谓“大蒙古国”。1921年,苏联红军介入,扶持蒙古人民革命政府,外蒙古实质上已经脱离中国。
二战结束后,中国虽然位列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但国际地位实则一落千丈。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中国未获得否决权,与美苏英法区别对待。
旧金山和会上,中国对日媾和条款被美苏把控,未能获得主导权。对日占领计划遭否决,麦克阿瑟独占管制权;琉球归属问题被搁置,由美国事实接管。
国民政府曾试图挽回局面。战后,代表在国际会议上提交历史档案,提出《尼布楚条约》等历史依据,但苏联代表以“时代变迁”为由轻描淡写地否决。
美英盟国对中亚问题兴趣寥寥,中国的诉求无人支持。国家实力决定外交话语权,此时的中国显然缺乏这种实力。
外蒙古独立的教训深刻。清朝积弱是失地的根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沙俄则通过外交讹诈和军事威胁步步紧逼。
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朝的烂摊子,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压迫,无力收复失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忙于接收沦陷区、重建经济,同时应对国内政治派系的争斗。
国库空虚,军队疲惫,根本无力与苏联展开军事或外交对抗。斯大林以“战后稳定”为名,拒绝讨论领土让步。
1991年苏联解体时,中国本有机会提出领土问题,但蒙古国已独立45年,国际承认,人口结构变化,收复风险极高。中国选择通过和平外交维护国家利益,与中亚国家签署贸易协议,用经济合作取代历史争议。
如今行驶在乌兰巴托街头,苏联时代的老式公交车与崭新SUV并排等待红灯。成吉思汗雕像俯视着正在变化的首都,蒙古国已走向市场经济和多元外交。
1991年苏联解体时,有人疑问为何不趁机收回故土。现实是蒙古国已独立45年,获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人口结构彻底改变,当地居民对中国几乎没有归属感。
喜欢写日记的老蒋
历史无法改写。从雅尔塔会议到外蒙公投,弱国无外交 是不变的真理。
来源:大国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