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英国作家伊夫林·沃,他在20岁出头时接连遭遇了两次重大挫折。小说初稿受到劣评,他怒火中烧将其付之一炬。没想到志在必得的工作很快泡了汤,他万念俱灰决心自行了断。许多年后他回忆了这次自杀未遂,自问自杀念头到底有多认真。
美国纽约哈德逊广场的地标建筑“容器”(Vessel)因接连的自杀事件一度关闭,后来装设了网格,以降低自杀风险。(视觉中国 图)
自杀可怕并令人疑惑。动物时而自残,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则更进一步,尝试毁灭自己。
比如英国作家伊夫林·沃,他在20岁出头时接连遭遇了两次重大挫折。小说初稿受到劣评,他怒火中烧将其付之一炬。没想到志在必得的工作很快泡了汤,他万念俱灰决心自行了断。许多年后他回忆了这次自杀未遂,自问自杀念头到底有多认真。
那天晚上他独自前往海滩,脱掉衣服游向大海深处。他在衣服里留下字条,写了一句欧里庇得斯的话,大意是大海会冲刷掉人类所有的罪恶。他如此郑重,甚至事先从课本里查验原文和变音符号抄出来。他往外游,没多久就感到刺痛,再划几下水又是一阵痛感——原来这片水域满是海蜇。
自杀计划迅速瓦解了。“我真的打算让自己淹死吗?”多年之后他开始重估往昔的抉择,“以我现在的年纪,我没法说促成这趟行程的,到底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绝望,是出于自我意志的行为,又有多少是在做戏。”他顺着月光的轨迹游回沙滩,费劲地套上衣服,把那句古文撕碎丢进海中,“随后我爬上陡峭的山坡,走向我未来的岁月。”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把这个自杀未遂的故事写进了《黑夜突如其来:理解自杀》(下称《黑夜突如其来》)。这本书出版于1999年,中译本今年再版,它以各种角度剖解自杀,相当于一部关于自杀的百科全书或文化史。她尽可能幽默地书写如此沉重的话题,让自杀不是需要遮掩或疗愈的创伤。
伊夫林·沃后来过得并不容易,从婚姻、身体状况、人际关系到文学创作都不断遭到打击。他在1966年复活节那天去世,终年62岁,死因是心脏衰竭。杰米森征引了大量作家、诗人的故事和作品,甚至在一条注解中列举了自杀身亡和自杀未遂的作家。数量惊人,而且只是不完全名单。
一系列研究显示,杰出的科学家、作曲家和最成功的商业人士的自杀可能性是一般人群的五倍,而作家尤其是诗人的自杀率相当高。“这些自杀事件大都与底层的抑郁症或躁郁症,或是酗酒与这些情绪障碍的结合有关。”
自杀的起源是个谜团
作者杰米森从青年时期就患有躁郁症,现今是躁郁症研究领域的重要专家。她在自传《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中详尽地记录了与躁郁症的共处,该书亦有中译本。可以想象,她对精神疾患更为感同身受。无论回忆录还是科普作品,她的文字都与疾病经验紧密相连。她非常推崇应用锂盐抑制躁郁症,也曾试图利用锂盐自杀。
杰米森在引子里记录了男性好友杰克·瑞安的故事,他也患有躁郁症。两个人在某个夜晚决定结盟,要共同面对自杀。一个人倘若陷入严重的自杀倾向,两人就去杰克家集合,由另一个人用一周时间说服对方不要自杀、前往医院,并陈述自杀将给家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她相信这个承诺是真实有效的,但在出现自杀倾向时却没有给杰克打电话。
许多年后她接到了电话,杰克的家人告诉她,他自杀身亡了。她的感受是:“杰克的自杀尽管让我感到震惊,我却并不觉得意外。”
自杀的起源是个谜团,人类历史上是谁在什么时候第一次自杀已然无从考察。人类对待自杀的看法随着时空演变,演变出若干条路径。因纽特人、萨摩亚人在内的社群曾经接受或鼓励老年人、病人“利他”性自我牺牲。作为文本的《圣经》起初并没有忌惮自杀的迹象,到了基督教早期对自杀的态度才逐渐强硬。宗教和律法禁止自杀不出奇,文学有时也持有这样的态度,但丁在《地狱篇》中给自杀者安排了非常凄惨的命运。
在欧美,自杀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不可理喻的行为。大概19世纪,英国基本把所有自杀案例都视为精神错乱的后果。随着时移世易,大多数欧洲国家在18世纪至19世纪将自杀非罪化,爱尔兰则直到1993年才取消自杀罪。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主要研究方向是躁郁症,同时也是一位躁郁症患者。她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情感障碍中心主任,著有《天才向左,疯子向右》《躁郁的心》等。(资料图)
对一切都感到害怕
不难想象关于自杀的许多常识并不广为人知,自杀行为的定义实际上是宽泛和模糊的。在无数种独到又难免含有缺陷的说法中,杰米森选择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专业定义:“死于伤害、中毒或窒息,且有证据(无论是明示的还是推断出来的证据)表明伤害是死者自己造成的,并且死者有杀死自己的意图。”
以此为基础,作者考察了与自杀相关的各种事务。参考伊夫林·沃的经历,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无论按照什么标准评估,自杀都是相当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访问家属、朋友得到的侧写总与自杀者的心灵保持着距离,时不时会听到自杀者非常开朗,似乎永远都与自杀不沾边的说法。
连遗书都没那么接近自杀的真相。有人认为4000年前的四首叙事短诗是世上最早的遗言, 由某个古埃及人写在莎草纸上,如今藏于柏林博物馆。其中一句写道:“今天死亡出现在我面前,就像关押多年的犯人,渴望看到自家的房子,绕膝承欢。”过了很多年,诗人保罗·策兰在荷尔德林的一本传记中划出“有时候这个天才会陷入黑暗,沉入他内心的枯井”在内的句子,不久跳进了塞纳河。事实上只有大约四分之一自杀者会留下遗言,很多遗言还非常乏味。
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重要精神疾病,以及酗酒、吸毒往往与自杀相关。遗书经常会反映出精神疾患造成的痛苦,一个女人写道:
“只有这样一种沉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绝望——对一切都感到害怕。害怕生活。内心空虚,到了麻木的地步。就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已经死了一样。已经好几个月了,我的全副身心都一直被一股力量往那虚空里拉。”
所有人都对我很好——都拼命对我好。为了我的家人,我真心希望我能有所不同。伤害我的家人是自杀最坏的影响,这种负罪感也一直在跟我想要消失的那部分左右互搏。”
自杀之前五年,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形象地描绘了抑郁症带来的窒息感:“我现在满心绝望,简直可以说歇斯底里,就好像我要憋死了一样。就好像有一只肌肉发达的猫头鹰坐在我胸口,爪子紧紧攥着我的心脏。”
“不计后果和暴力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地跟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和自杀未遂联系在一起。”作者还指出,人格障碍包含了两种导致大量自杀案例的疾病,即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之相连的是一些残酷的“冷知识”:比如自杀风险最高的时期之一是患者正从抑郁状态复原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他们刚住进医院和即将出院的那几天;比如在重大精神疾病中,只有强迫症似乎不会提升患者的自杀风险。
还有一项极为反直觉的谜题:春夏是自杀率最高的季节。最低的呢?冬天。
无边的凄凉绝望
从文学到学术研究,自杀留下了大量角度不一的素材。如同作者杰米森所说,“自杀的细节会以一种阴险的方式抓住我们的想象力。”她援引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话:“在你能看到的任何地方,都有结束你的痛苦的办法。”
塞涅卡列举了若干种永别的通途,但仍旧无法解开自杀的谜团。以书中的说法为例:“那些对自杀行为背后的凄凉绝望知之甚少的人,往往会因为自杀行为本身的恐怖程度而感到忧虑和恐惧。而那些对自杀很熟悉的人,冷静思考足以让他们做出选择。”
自杀有时具有传染式效应。1774年歌德出版《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悲伤的小说风靡一时,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年轻人因爱情自杀的小说情节不幸地引发了一连串自杀实践,自杀者们穿着维特标志性的蓝色礼服和黄色背心。维特在书桌上留下莱辛的戏剧《爱米丽雅·迦洛蒂》,有些模仿者就在身旁或衣袋里放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因为自杀风潮,这本小说很快在意大利、德国和丹麦成了禁书。
1974年,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斯发明了“维特效应”一词,来形容自杀因媒体报道而蔓延的现象。日本出现“树海”自杀地、1978年澳大利亚女性在英国自杀事件,都是类似事例。世卫组织(WHO)和国际防止自杀组织(IASP)曾就自杀蔓延推出指南,包括避免鼓励性描述——诸如采用“自杀身亡”而非“自杀成功”——以及提示求助电话等细节。
较为乐观的现象是一个奥地利小组在2010年提出的“帕帕吉诺效应”,呈现出媒体对自杀行为的预防功用。帕帕吉诺是莫扎特歌剧《魔笛》中一个失去爱情的人物,他喜剧化地声称意欲自杀,在大家的劝阻和教育下回心转意。
自杀究竟是遗传结果还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样经受了众多研究。其中包括若干种研究策略,比如家族研究、双胞胎研究、收养研究,还有分子遗传学的基因研究。在这本书写作的1990年代,有三十多项关乎自杀的家族研究,当中较晚近的研究几乎全都发现:自杀者和曾有严重自杀未遂事件的人,家族成员的自杀率和自杀行为的发生率都极高。很多研究能够证明基因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甚至在环境问题叠加之下可以提升自杀风险,但没有任何严肃研究证明基因导致自杀。
作者认为自杀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个人的秉性倾向和遗传因素,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以及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问题往往是若干因素叠加出来的,医生、病人与家人同心协力可以让自杀风险降低,但不足以让可能性消失。虽然有很多人一时冲动走上绝路,但自杀者往往会明确告诉别人自己想要自杀。这些情况都为自杀风险评估和自杀预防工作保留了空间。
1774年面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风行各国,其中年轻人因爱情自杀的情节不幸地引发了一连串自杀实践,很快在一些国家成了禁书。(视觉中国 图)
世界上所有的痛苦
《黑夜突如其来》重点关注的是四十岁以下人群的自杀。作者也提及了青少年自杀问题,她写道:“青少年自杀还有个不一样的特点,但这种情形并不罕见,就是他们往往都是成就很高、满心焦虑或抑郁的完美主义者。挫折和失败,无论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有时候都会促成自杀。可能很难确定这种儿童精神病理学问题和精神痛苦的程度,因为他们往往努力表现出正常的样子去取悦他人,不想引起别人关注。”
青少年自杀格外鲜明地反衬出生者的痛苦。家人无法相信孩子永远离去,长远存在的重负令欢乐不再。父母反复谴责自己,认为自己忽视了孩子的需求、错失了拯救孩子的机会。脑海中的反复推演远远超过了现实情况,孩子自杀令父母羞愧难当,从而承受了过分沉重的负担。一项研究显示孩子自杀后母亲尤其容易陷入抑郁,五分之一的母亲会在孩子自杀后的六个月内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鉴于《黑夜突如其来》成书较早,它必定无法覆盖对自杀行为的新近讨论,比如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的影响,但一些细节是非常熟悉的。
美国记者夏洛特·奥尔特最近发表的一系列报道,揭示了社媒算法对年轻人的操控。报道引用数据称,自杀是美国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第二大死因,这个年龄区间大约包括10岁到24岁的人群。而2007年至2018年间青少年自杀人数增加了57%以上,这一激增大致对应于年轻的美国人开始将大部分空闲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期。若干项研究都指出了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心理疾患、自杀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另一位记者劳拉·瑞利追忆了29岁独生女苏菲的自杀。事后五个月,她才知道苏菲一直向名叫“哈利”的ChatGPT人工智能心理咨询师倾诉。与常见情况相仿,苏菲多次产生自杀念头。但她在很长时间里都只与“哈利”交流,直到去世前两个月才告诉父母。“哈利”反复劝慰苏菲,鼓励她求助,终究无能为力。
劳拉在文章中追问:“是否该给哈利设定程序,让‘他’在察觉到危险时,把情况报告给能介入干预的人?”这是个完善人工智能的意义深远的问题,对苏菲来说已经迟到了。她留下了遗书,语言完全不像她的风格,但她在一定程度上还像过往那样善解人意。原来她请“哈利”修改了遗书,希望行文能减轻父母的痛苦。
归根到底,自杀终究是极其私密、深不可测的一团迷雾。诗人哈尼夫·阿布杜拉基布在八年前加入一个小组,组员都曾经想要死去。每次开会前,大家都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天是什么让你活下去的?“是的,今早我并不想起床,但一缕长长的阳光从窗帘的缝隙照进来,温暖地落在我的手臂上,让我度过了生活的第一个小时。”他接着写道。
带他进组的长者曾经告诫:“你的痛苦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属于你。你有权利拥有它。但与世界上所有的痛苦相比较,它并不特别。它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但并不总是特别的。”这句劝慰定义了他此后生命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即积累着微小的希望,想象心灵彼此连接。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宋宇
责编 李慕琰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