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夏天格外炎热,知了叫得震天响,连树叶都蔫了,懒得动弹。我家门前的老槐树上挂着一个破旧的收音机,正播着高考倒计时。
那年夏天格外炎热,知了叫得震天响,连树叶都蔫了,懒得动弹。我家门前的老槐树上挂着一个破旧的收音机,正播着高考倒计时。
小波明天就高考了。这孩子从小就聪明,是我们望河村这十几年出的唯一一个县重点学生。我和他妈起早贪黑种地、捡废品,好不容易把他供到这一步。村里人看到我都会打趣说:“老杨啊,今年你家要出状元了吧?”
那天下午,我刚从地里回来,浑身是汗,裤腿上沾满泥巴。小波正在桌前做最后的复习,听到脚步声头也不抬,只是说:“爸,水壶里有水。”
我家那电风扇是十年前买的,只有两个扇叶,转起来咯吱咯吱响。小波却说习惯了,说那声音像催眠曲。
我给自己倒了半碗水,咕咚咕咚喝完,本想去午睡一会儿,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杨大哥!杨大哥在家吗?”
是李婶的声音,听起来很着急。
小波抬起头,微微皱了下眉。我知道他不喜欢学习时被打扰,但还是走过去开了门。
李婶头发散乱,脸上挂着泪,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李…老李那…那个…喘不上气来了…医生…医生说是心梗…”
老李是我们村年纪最大的人,今年八十六了。他以前是村里的小学老师,教过我们这一辈儿的人。退休后,老两口住在村头的老房子里,儿女都在城里,一年到头回来不了几次。
“那快叫救护车啊!”我不解地问。
“叫了…叫了,可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医生说等不了那么久…”李婶哭着说,“镇上的王医生说需要心脏急救药,可咱村卫生室没有…必须去县医院拿…”
我看了看手表,下午两点半。骑摩托车去县医院,来回四十多公里,得一个多小时。
“杨叔,老李爷爷家那棵梨树下,以前经常给我们讲抗战故事的那个老人?”小波站在我身后问道。他小时候,老李确实经常摆个小板凳,给村里的孩子们讲故事。
我点点头,心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明天就高考了。
“要不…我去吧,”我犹豫着说,“小波明天还要高考。”
“可大家都说你摩托骑得最快…”李婶的声音中带着恳求,“老李教过你们这一代人啊…”她没往下说,但我明白她的意思。
我看了看小波,他眼中闪过一丝挣扎,然后说:“爸,我去吧,反正复习得差不多了。”
我不能让孩子去。万一有个闪失,这高考就泡汤了。咬咬牙,我拍了拍小波的肩膀:“你复习你的,我去去就回。”
小波欲言又止:“那…爸,你小心点。”
我点点头,拿起摩托车钥匙就往外走。
出门前,我回头看了一眼坐回桌前的儿子,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在他身上,灰尘在光线中飘舞。那一刻,心里突然很踏实——这孩子,懂事。
县医院的路不好走,一半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我骑着摩托,像是和时间赛跑。
到了医院,拿了药正往回赶,突然听到摩托车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然后就熄火了。我慌忙检查,发现链条断了。
看了看表,已经四点多。手机在那年还不普及,我们村也没几户有电话。
衣服全湿透了,心里更急。这要是回不去,老李可能就……
我沿着公路往回走,希望能搭个顺风车。走了大概二十分钟,遇到一辆拉沙子的卡车。
“师傅,能载我一程吗?去望河村,出了人命关天的事!”我气喘吁吁地问。
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嘴里叼着烟,听我说完,二话没说就打开了车门:“上来吧。”
卡车开得很慢,颠簸得我头晕目眩。我看着表,心里一个劲地念叨:来得及,一定来得及。
到村口时已经五点半了。我跳下车,跑着往老李家赶。
远远看到院子里围了不少人,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李婶看到我,哭着迎过来:“老杨,你可算回来了!”
我把药递过去:“还…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刚才王医生做了临时处理,说等你拿的药回来再用。”
我松了一口气,瘫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
那天晚上,老李终于脱离了危险。村医说,如果我再晚回来半小时,老人可能就不行了。
我回到家已经九点多了。小波正坐在桌前,台灯下埋头写着什么。
“吃饭了吗?”我喊了一声。
小波一怔,接着就像被抓到做错事一样,慌忙合上本子:“吃了…妈做的。”
我走过去,看到桌上摊着一本高中化学题集,正翻到有机化学那章。
“今天…怎么样?”小波没看我,低着头问。
“老李没事了,你王叔说再晚半小时可能就不行了。”
小波点点头,没说话。
我又问:“复习得怎么样?”
“还行。”他回答得很简短。
我不是读书人,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儿子,只能拍拍他的肩膀:“早点睡吧,明天我送你去考场。”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我就起来了。小波妈早就准备好了早饭——小米粥、鸡蛋、咸菜,还有小波最爱吃的韭菜饼。
小波却没什么胃口,只吃了半个鸡蛋和一点粥。
我骑着借来的邻居家摩托送他去县一中考场。一路上,小波很安静,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到了考场门口,我笨拙地整理了一下他的衣领:“好好考啊。”
小波点点头,眼睛有点红:“爸,我进去了。”
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校门口,心里突然很不是滋味。
中午考完语文,我去接他。远远看到他走出来,脸色不太好。
“考得怎么样?”我小心翼翼地问。
“还行。”他又是这句话。
我知道他这个”还行”不简单。小波从小到大,只要考得不理想,就会说”还行”。
那天下午是数学,第二天是英语和理综。三天考试结束后,小波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沉默寡言。
放榜那天,我没敢去学校,是他一个人回来的。
“爸,我没考上。”小波站在院子里,声音很平静,“差了30分。”
我心里一沉。小波平时的成绩,保守估计也能上个二本。这次却连本科线都没过。
“是我…状态不好。”小波说,“尤其是化学,平时拿手的部分全做错了。”
我突然想起考前那晚,他正翻看化学书,是有机化学那章。有机化学正是第三天理综考试的重点。
心里突然明白了什么,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抽了一夜的烟。第一次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是错?
接下来的日子,小波很少提高考的事。他说想去广东打工,那里有同村的人,能介绍工作。
临走那天,他站在村口,看着远处的老李家,久久不语。
我想说些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就这样,小波走了。最初几年,他常给家里打电话,寄钱回来。后来听说他做装修发了点小财,又跟人合伙开了装修公司。
电话渐渐少了,一年到头也回不来一次。
再后来,老李在九十岁那年去世了。临终前,老人念叨着要感谢我当年救了他。我不敢告诉他,因为救他,我儿子的人生可能完全改变了方向。
时间就这样一年年过去。望河村渐渐变了模样,通了柏油路,家家户户装了自来水。
今年村里通网了,李婶的孙女教我用了微信。我试着加了小波的微信,却一直没通过。
他妈常念叨:“都快十五年了,也不知道孩子过得怎么样…”
直到今年夏天,望河村又迎来了一个闷热的日子。
那天我正在门前乘凉,突然听到一阵汽车喇叭声。抬头一看,一辆黑色的豪车慢慢开了过来,后面还跟着两辆面包车。
车在我家门口停下,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人。
我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才认出是小波。
这孩子变了样子,瘦高个儿,皮肤黑了不少,眼睛深深的,多了几分沧桑。
“爸…”他喊了一声,声音有些哽咽。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点了根烟,掩饰自己的激动。
小波妈从屋里冲出来,一把抱住了儿子,哭得不能自已。
那天晚上,小波的两辆面包车拉来了很多东西——电视、冰箱、洗衣机,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电器。
吃饭时,他告诉我们,他现在在广州有一家大型装修公司,去年还在深圳买了房。
“这些年,对不起…我该常回来看看的。”小波低着头说。
我摆摆手:“你有出息就好。”
饭后,小波拉着我到院子里聊天。夏夜的星空很亮,蛐蛐在草丛里叫着。
“爸,其实这次回来,是有件事要告诉你。”小波点了根烟,深深吸了一口。
我看着他,等他继续说下去。
“我要办个技术学校,就在县里。”小波吐出一口烟,“专门教装修技术的,水电、木工、瓷砖、油漆,全部都教。”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办学校?那得不少钱吧?”
“我这些年攒了点。”小波笑了笑,“最重要的是,我想招收那些高考落榜或者家庭困难上不起大学的学生,免费教他们技术。”
我一愣:“为什么?”
小波沉默了一会儿,说:“你还记得当年我高考那天前的事吗?”
我心里一紧。十五年了,我一直觉得是我耽误了他。
“我其实…是故意的。”小波突然说。
“什么?”
“我是故意没考好的。”小波看着我,眼里有泪光,“那天救了老李,我心里很纠结。本来打算好好复习化学,却总是想着要是老李因为没人送药而去世了怎么办。”
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后来考试时,脑子里全是老李爷爷坐在梨树下给我们讲故事的样子。”小波继续说,“化学卷子拿到手,我知道能做,但就是…就是做不下去。”
“你是说…?”
“我不后悔,爸。”小波坚定地说,“那天如果你没去,我也会去的。救人比高考重要。”
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些年在外面,我遇到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有的是家里条件不好,有的是没考上大学。他们很多人都很聪明,只是缺少机会。”小波说,“我想帮帮他们,就像当年老李帮过村里的孩子一样。”
我突然意识到,儿子已经长大了,比我想象的还要懂事、还要明白道理。
“学校我已经注册好了,就叫’李老师技术学校’。”小波笑着说,“怎么样,这名字好听吗?”
我点点头,却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一早,小波带着我去了县里,参观他已经租好的学校场地。那是一栋旧厂房,正在装修。
“这里将来是实训室,这边是教室…”小波兴致勃勃地介绍着。
我看着眼前这个当年的”高考落榜生”,突然觉得,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在回村的路上,我们路过了老李家。
小波停下车,望着那座已经无人居住的老屋,久久不语。
院子里那棵老梨树还在,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干上被人钉了一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李老师讲故事的地方”。
“是村里孩子们钉的。”我说,“老李走后,他们总觉得这里是个特别的地方。”
小波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放在了树下石凳上。
我好奇地拿起来一看,是一本高中化学笔记,已经泛黄了。扉页上写着:“献给改变我命运的那个决定。”
“走吧,爸。”小波拍拍我的肩膀,“我们去看看李婶,告诉她学校的事。”
夏日的阳光下,我和儿子并肩走在村路上。路边的庄稼长势正好,田野里一片生机。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十五年前那个看似错误的决定,也许恰恰让儿子走上了一条更适合他的路。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就像那道化学题,解法可能有很多种。重要的是,你选择了哪一种,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来源:番茄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