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如烟的细雨宛如牛毛、犹似花针,轻盈地飘落,将天地织就成一匹朦胧的薄纱,也恰若细密珠帘,悠悠垂下,串起往昔悠悠岁月与今朝切切思念。此时,心间那股对母亲的缅怀之情,在无以名状的感伤之下,恍似春潮涌动,又宛如春笋破泥,带
寒春忆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如烟的细雨宛如牛毛、犹似花针,轻盈地飘落,将天地织就成一匹朦胧的薄纱,也恰若细密珠帘,悠悠垂下,串起往昔悠悠岁月与今朝切切思念。此时,心间那股对母亲的缅怀之情,在无以名状的感伤之下,恍似春潮涌动,又宛如春笋破泥,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蓬勃的力量,节节攀升,冲破时光的厚土,把历史的闸门轰然撞开,往昔种种如潮水般奔涌而来。
遥想古时候的寒春,晨曦尚被夜色裹挟,清霜还在窗棂上雕琢着冷峻的花纹,农家的母亲们便已悄然起身。她们宛若大地初醒时最早忙碌的春燕,身姿轻盈又带着几分急切,穿梭于厅堂厨房、田间陇亩。灶膛内,跳跃的火苗欢快地舔舐着锅底,驱散屋内的湿冷,锅中米粥翻滚,腾腾热气氤氲而起,恰似母亲心底对家人满溢的暖意。她们手持锅铲,轻轻搅动,粥香便缓缓飘散开来,唤醒沉睡的亲人。晨光熹微之际,她们已荷锄下地。土地刚从寒冬的禁锢中解放,硬邦邦的,一锄下去,“哐当”一声,震得手臂发麻,虎口生疼,可母亲们紧咬牙关,毫无怨言,只为赶春种,只为盼秋收,只为护一家温饱。阡陌地头,她们弯着腰,仔细地将种子播撒,眼神中满是对生活的期许,专注的神情,宛如在绘制一幅关乎家人生计的宏伟蓝图。那种劲头,一点也不比居庙堂之高擘画国家前景的士大夫们差,只是她们的希望仅仅是全家不饿、岁月静好而已。
暑夏勤劬
夏日骄阳似火,毫不留情地烤炙着大地,田野间热浪滚滚,禾苗在强光下微微打蔫,宛若无力抗争的孩子。母亲们却似不知疲倦的陀螺,在漫天的暑热中高速旋转。彼时,家中衣物堆积如山,亟待清洗。母亲们弯着羊脂玉般的腰肢,来到河边,清凌凌的河水泛着细碎的波光,她们将衣物置于青石板上,挽起袖子,手中的棒槌有节奏地起落,一下一下捶打着衣衫,河水溅湿裙摆,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啪嗒”一声砸在石板上,瞬间蒸发,只留下淡淡的水渍。家中孩童绕膝嬉戏,欢声笑语洒落一地,母亲偶尔抬起明眸,眼中满是宠溺,呵斥声里饱含关怀:“莫要跑远,莫跌入河中!”那声音带着几分急切,几分温柔,在河畔悠悠回荡。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笔下,亦有对劳动妇女夏日忙碌身影的描绘:“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乡村母亲白日在田间除草,汗水湿透衣背,泥巴裹满裤腿,她们抬手擦擦汗,继续折腰劳作,不叫一声苦。夜晚归家,在昏黄烛火下,捻麻织布。手指被麻线勒出道道红印,蚊虫嗡嗡叮咬,她们只是随手挥赶,目光专注于手中活计,外界的纷扰与己无关,为的是一家老小能有蔽体之衣,能在冬日抵御严寒,或者把织就的衣物拿去集市换些小钱以贴补家用。那漫漫长夜中柔韧的身影,是暑夏里最动人的景致。睡不着觉的孩子偷偷望上一眼,终生无法忘怀。
凉秋盈仓
金秋送爽,稻穗沉甸甸地低垂,谷粒饱满得仿佛要胀破外皮,似在欢乐地诉说丰收的喜悦。农家的母亲们迎来一年中最欣慰却也最忙碌的时节。收割场上,她们手持镰刀,刀柄被摩挲得光滑发亮,她们弯腰弓背,身法熟练得矫健如燕。镰刀挥下,稻秆在刃处整齐倒下,发出簌簌声响,奏响丰收乐章。日头高悬,光芒炽烈,黏腻的衣衫紧贴肌肤,发丝被汗水濡湿,贴在脸颊上,她们却无暇顾及,满心都是颗粒归仓。
《诗经·豳风·七月》中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为介眉寿。”古时,母亲们不仅忙于收割稻谷,还要采摘果蔬、酿制美酒,筹备冬日所需。家中仓廪渐盈,她们粗糙干裂的双手轻轻抚过粮食,眼中闪烁着心满意足的光,那光芒宛如灿烂星汉,驱散了一季劳作的疲惫,为凉秋添一抹暖色。这满仓的收成,是她们用汗水浇灌、用心血守护的硕果,是平凡之中最不凡的伟力。
严冬守暖
严冬腊月,朔风呼啸,宛如猛兽嘶吼,吹透茅屋窗棂。母亲们早早用旧棉布塞紧缝隙,燃起炭火盆,炭火噼里啪啦地燃烧,让屋内尚存暖意。她们坐在昏暗灯光下,灯光摇曳,宛如随时会熄灭,飞针走线,为家人缝补棉衣。手指被针扎破,渗出殷红血珠,放在嘴边轻轻一吮,眉头微微皱起,便又继续。孩子睡梦中蹬开被子,母亲总会第一时间起身,宛如被触发的灵敏机关,掖好被角,呢喃着哄睡,声音轻柔得如同春天的微风,带着无尽的安抚。
寒夜深沉,万籁俱寂,母亲们的辛劳却未停歇。一架老旧的织机在昏黄的烛光下静静伫立,仿佛一位忠实的老友,见证着她们的坚韧。孟母,这位千古传颂的贤母,便是其中的典范。她为了儿子孟子的学业,日夜操劳,寒来暑往,从未有过懈怠。那时,孟子年幼贪玩,学业稍有松懈,孟母见此,忧心如焚。一日,她坐在织机前,手指娴熟地穿梭于经纬之间,梭子来回飞驰,织机发出有节奏的“嘎吱”声,细密的布帛在她手下逐渐成型。然而当听闻孟子学业不进的消息,孟母毅然停下手中活计,拿起剪刀,“咔嚓”一声,将快要织成的布帛剪断。那断裂的丝线,如同孟子半途而废的学业,刺痛着孟母的心。孟子见状,大为震惊,自此明白了治学必需持之以恒的道理,发愤图强,终成一代大儒。孟母劝学,无文亦无言,有的只是含辛茹苦,用真切的艰难生活来唤醒孩子。这是痛定思痛的爱的教育。
古往今来,多少母亲如孟母一般,在寒冬的深夜,伴着微弱的烛光,守在织机前。她们全神贯注,尽管双手被冻得通红,爬满裂痕,却依然一丝不苟地操作着织机。为的是给家人添一袭切实的温暖,为孩子谋一个踏实的未来。她们用彻夜不眠的辛劳,诠释着对家人深沉的爱,让这寒夜也有了温度。
孟郊《游子吟》传颂千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针一线,皆是母亲的牵挂;密密缝就,抵御世间风雪。在物资匮乏的旧时代,中国的母亲们凭借巧手与炽爱,为家人织造温暖的屏障。即便自己衣裳破旧,也要让子女体面出行,这份自我的牺牲与对家人的守护,在寒冬中灼灼生辉,沥沥心血,暖人心扉。
万世流芳
时光悠悠流转,如今生活已天翻地覆,然母亲们传承的坚韧、勤劳与慈爱从未褪色。城市万家,都有那为子女学业日夜忧心的母亲,夜晚台灯下,她们陪读在侧,眼睛紧盯着孩子的课本,遇到难题,便耐着性子辅导,眸子里满是期许,宛如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世间最璀璨的珍宝。在职场拼搏的母亲,忙碌一天后归得家来,虽然满身疲惫,仍旧系上围裙,走进厨房,锅碗瓢盆在她们手中演凑生活的交响,她们努力地烹饪佳肴,用烟火气息慰藉家人的心灵。乡村田野,新时代的农家母亲学习着新技术,手机成了她们的新农具,她们查阅资料,发展特色农业,延续先辈对土地的深情,用知识改写生活的篇章。
君请看,近现代,胡适先生曾满含深情地回忆母亲。他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提到,母亲在困苦家境下,独自撑起家庭重担,周旋于复杂的亲族关系,以宽容、坚忍让孩子免受风雨侵袭。面对孩子的淘气,母亲从不大声呵斥,总是低声细语地教导,那份温存与智慧,成就了胡适日后的温润豁达。又如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里,深情追述母亲作为普通农妇,整日忙碌于田间地头、灶前屋后,用勤劳的双手拉扯大了众多子女,在艰苦岁月里,给予子女们最坚实的依靠,培养出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
清明至,祭母恩,那一座座墓碑、一捧捧鲜花,承载着儿女无尽的思念。回首历史,平凡的母亲们以柔弱之躯,扛起生活重担,抚育子女成人,为家国赓续希望的火种。她们默默无闻,寂寂无名,却以爱为荻,在华夏的厚土之上书写着人类最朴实却最华美的篇章。她们中间几乎没有故事里的花木兰、穆桂英,也几乎没有史传中的梁红玉、秦良玉,她们承受着生活最直接最深重的苦难,她们的生命里不存在奇迹,更不存在英雄或者王子,她们的勇气从不在于逆天改命,她们的倔强也绝不是画地为牢,她们的弘毅,她们的刚强,为的是家庭好好的,为的是孩子好好活。然而,她们是中国的母亲,她们是真正的伟岸。
站在当下,铭记母亲于心底,念念其期冀,传承其精神,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生活如何维艰,都似母亲那般坚毅前行,哪怕跌跌撞撞,哪怕遍体鳞伤。细雨依旧纷纷,宛如母亲轻柔的叮咛,伴着我们奔赴未来,不负所望,不负深沉。
来源:韩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