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我科室接诊的一名22岁男生,没有纹身、没有高危性行为、没有吸毒史,却感染了HIV。他唯一的“异常”,是每周去一次共享理发店,图便宜共用一套工具。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习惯?你✅有❌无
你以为艾滋病只是“滥交者”的烦恼?错了,现在你可能在地铁扶手上、共用剃须刀中,悄悄和它擦肩而过。
去年,我科室接诊的一名22岁男生,没有纹身、没有高危性行为、没有吸毒史,却感染了HIV。他唯一的“异常”,是每周去一次共享理发店,图便宜共用一套工具。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习惯?你✅有❌无
你以为安全套就能万无一失?但第三个误区几乎所有人都在犯。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15-24岁青年HIV新发感染率在五年内翻倍,并且,有40%以上的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怎么感染上的。更令人警醒的是,非性传播的比例已上升至总感染方式的13.2%。这个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在“无意识”中中招。
你可能觉得,“我洁身自好,离得远着呢”。但你有没有共用过指甲刀?有没有在旅馆用过没封口的毛巾?有没有在健身房擦过别人留下的汗渍?这些都可能是漏水的桶,你以为密封,其实缝隙早已渗透。
我在门诊遇到的一个40多岁的厨师傅,感染HIV的最可能路径,是一次厨房工伤。他手上被切伤,便用同事的毛巾包扎,而那位同事,当时正处于窗口期。没有任何预警,也没有任何症状,病毒就这样悄悄进来了。
你艾滋病病毒不是“性生活专属”。它是个“机会主义者”,皮肤破损、粘膜接触、血液混用,它都不挑食。只要你有伤口,它就有机会。
有研究指出,HIV病毒在干燥环境下仍能存活数小时,在湿润血液中最长可达6天。这意味着,你在公共场所看到的“干了的血迹”,并不一定已经“无害”。
但是第三点最致命——很多人仍然相信“只要不乱,就不会得”。这就是我今天要粉碎的最大误区。
权威机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年研究指出:性传播虽然仍是主要路径,但非性传播增长速度更快,且误判率极高,尤其在年轻群体中。
我曾经在ICU值夜班时,亲眼见到一名大学生因为免疫系统崩溃而猝死。他从未做过HIV检测,直到病情晚期才发现。他最后悔的一句话是:“我只是借了室友的剃须刀。”
你可能现在还不以为意,但请记住下面这8条“出门防艾原则”,它们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第一,避免共用任何贴身工具——剃须刀、牙刷、指甲刀、耳勺,这些都是你的“贴身护卫”,不能共享。
第二,不在无资质场所纹身、穿耳洞、刮痧或拔罐。一次省钱,可能换来一生代价。
第三,公共场所看到血迹不要直接接触,哪怕只是“干掉的”。用纸巾隔离,千万别逞强。
第四,外出旅行自带毛巾、牙刷、杯子。这些物品的“共享”比你想象中更高风险。
第五,健身房、旅馆、公共泳池后要彻底清洁,不用公用水杯和毛巾,尤其是伤口未愈合时。
第六,性行为中坚持全程规范使用安全套,并定期做HIV检测。不检测=盲开车。
第七,接触他人血液时要戴手套,哪怕是帮家人处理伤口,也要自我保护。
第八,任何医疗、美容、针灸行为都要确认一次性用具封口完整,不要“心软”,不要“将就”。
你可能觉得这些“太小题大做”,但在感染HIV的人眼里,每一个“疏忽”都像是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预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智慧。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越来越发现,比治疗更难的,是“让你相信你会得”。很多人直到确诊后,才开始追问“我到底哪做错了”,但此时为时已晚。
你知道吗?在三甲医院的临床研究中,HIV感染者中有高达63%在感染前从未做过任何检测,更有不少人是在捐血或婚检时意外发现。这说明什么?说明你可能正在“带病生活”,却一无所知。
很多人误以为HIV感染就是“绝症”,但如果在早期发现并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像慢性病一样生活30年以上。但前提是,你得早点发现。
我有一个病人,确诊时刚结婚半年。他的妻子没感染,是因为他们一直坚持使用安全套。这成了他唯一的“庆幸”。现在,他每三个月复查一次,饮食规律,生活几乎无变化。他自己说:“我比以前更懂得照顾自己了。”
我们常说,“健康的人有一千个愿望,病人只有一个愿望”。而你,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时,还有一千个愿望。
那就从今晚开始,做一件事:把剃须刀、指甲刀、牙刷分开放在一个干净透明的盒子里,贴上你的名字。
这不是“洁癖”,这是你给未来的自己买的“健康保险”。
你怎么防范生活中的“艾滋病风险”?评论区说说你的经验,让更多人受益。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HIV/AIDS年度报告(202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年第43卷第12期《中国青年HIV感染趋势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年第55卷第6期《非性传播HIV感染病例研究》《中国艾滋病性病》2022年第28卷第1期《HIV传播途径变化及防控策略探讨》
来源:郑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