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星状星云是指像太阳这类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的较轻恒星(质量不超过太阳的8倍),在结束恒星生涯时形成的天体。当类似太阳的恒星步入晚年,会从主序星演化为红巨星,并开始向外层空间抛射气体和尘埃。最终当失去气体的恒星进入从红巨星向白矮星转变的阶段(中心星)时,被抛射的
这是位于水瓶座方向约650光年外的行星状星云"螺旋星云(Helix Nebula, NGC 7293)"。其宛如凝视我们的巨大眼睛般的外形令人印象深刻。
行星状星云是指像太阳这类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的较轻恒星(质量不超过太阳的8倍),在结束恒星生涯时形成的天体。当类似太阳的恒星步入晚年,会从主序星演化为红巨星,并开始向外层空间抛射气体和尘埃。最终当失去气体的恒星进入从红巨星向白矮星转变的阶段(中心星)时,被抛射的气体在恒星紫外线辐射下发生电离发光,从而被观测为行星状星云。
螺旋星云中心也存在名为"WD 2226-210"的白矮星。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Sandino Estrada-Dorado团队通过分析NASA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等观测数据,最新研究发现这颗白矮星可能正在摧毁绕其运行的行星。
据钱德拉X射线中心介绍,WD 2226-210持续四十多年被检测到高能X射线。研究团队整合德国ROSAT卫星(1992年)、钱德拉(1999年)及欧空局XMM-牛顿望远镜(2002年)数据发现,虽然X射线信号亮度基本稳定,但存在每2.9小时的微弱周期性波动。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被白矮星潮汐力完全或部分摧毁的行星残骸坠入WD 2226-210表面时受热辐射所致。尽管此前有研究指出该白矮星周围可能存在公转周期不足3天的海王星大小行星,但团队推断这些残骸更可能源自曾经更近的木星尺度行星。
研究指出,类似WD 2226-210这样辐射X射线的高温白矮星已有两例记录(KPD 0005+516和G 29-38)。这类吸引伴星物质或行星残骸的白矮星或可归类为新型变调X射线源。团队期待通过日本XRISM卫星的观测,进一步验证WD 2226-210的X射线是否确实源自行星物质。
若证实X射线来自行星残骸,则意味着该行星曾挺过恒星红巨星阶段的膨胀。对螺旋星云白矮星的研究,或将深化我们对濒死恒星周围行星存亡机制的理解。
来源:杭月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