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预言28800,A股一些板块更受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13:04 1

摘要:最近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超90%美国投资者正在加仓中国资产。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蹭蹭往上涨,阿里ADR年内都涨了75%。花旗更狠,直接预言恒指2026年要冲28800点。

最近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超90%美国投资者正在加仓中国资产。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蹭蹭往上涨,阿里ADR年内都涨了75%。花旗更狠,直接预言恒指2026年要冲28800点。


看着这些光鲜的数据,我点开自己的账户,发现持仓还是绿的。这事儿有意思了——外资拼命往里冲,我们这些小散怎么老是在亏钱?这中间到底差了什么?


二、牛股背后的血腥游戏规则

任何一只股票要成为大牛股,都必须解决两个致命问题:跟风盘和获利盘。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华尔街那帮对冲基金大佬们的共识。

想象一下:你是个机构操盘手,好不容易把一只股票从10块拉到20块。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一堆散户跟风买入想搭顺风车(跟风盘),还有早期买入的人想着获利了结(获利盘)。这两股力量就像两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不解决它们,股价根本别想继续往上走。

怎么解决?简单粗暴四个字:反复洗盘。机构会故意把股价打下来20%-30%,制造恐慌气氛。等散户吓得割肉跑路、获利盘兑现离场后,他们再悄悄把筹码接回来。这套路我见了不下百次。


三、那些年我们错过的翻倍股

去年有只半导体股票特别典型。四个月涨了近一倍,但中途经历了三次"大屠杀":


第二次调整最狠,将近30%的跌幅。当时我认识的一个大户老李就是在第二波调整时被洗出去的。"这走势明显见顶了",他当时这么跟我说。结果呢?人家后面又涨了50%。

这事儿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里的"损失厌恶"理论——人对损失的痛苦感远超获得的快乐。所以当股价下跌时,90%的人第一反应都是赶紧跑路保命。但恰恰这就是机构想要的效果。手头股票背后的机构是否信心十足,积极参与?量化数据方面可以到应用市场,搜索并且安装「博尔系统」的手机应用,再自己观察各种机构动作,会直观很多,心里也会有谱很多。

PS:

下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四、量化数据揭示的真相

直到后来我看到这样的数据图:


注意看那些蓝色K线——它们代表"机构震仓"。简单说就是机构一边打压股价吓唬散户,一边偷偷回补仓位。更关键的是下面的橙色"机构库存"线,只要它还活跃着,就说明大资金根本没走。

这三波调整末期都出现了明显的蓝色K线配合橙色库存数据——典型的震仓特征。但大多数人根本看不到这些数据啊!他们看到的只是股价暴跌30%,然后本能地选择割肉。这方面,大家可以自己到应用市场,搜索并且安装「博尔系统」的手机应用,再自己观察机构动作的不同


五、外资涌入时代的生存法则

现在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外资疯狂买入时我们总在亏钱?答案很简单——信息不对称。

摩根士丹利那些报告你看得到完整版吗?花旗的分析师会议你能参加吗?更别说那些对冲基金的实时交易数据了。我们小散看到的永远是二手、三手甚至N手信息。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该认命。这些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在这个市场里活下去的关键不是预测明天涨跌(那根本不可能),而是看清当下正在发生什么。

就像前面那只半导体股票的三次调整——如果你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出货、哪些只是震仓洗盘(通过观察特定交易行为数据),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来源:晓点世界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