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张口闭口不离外国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1:30 1

摘要: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一开口就是美国如何先进,一聊天就是中国怎样落后,仿佛国外的一切都是镶着金边的完美模板。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这帮人觉得“美国人用的厕所都比中国的香”。这话虽然夸张,却真实反映了一部分人心里那种根深蒂固的崇拜心态。

#我的汽车生活日记#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一开口就是美国如何先进,一聊天就是中国怎样落后,仿佛国外的一切都是镶着金边的完美模板。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这帮人觉得“美国人用的厕所都比中国的香”。这话虽然夸张,却真实反映了一部分人心里那种根深蒂固的崇拜心态。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一批人因为出国见到国外的发达景象,一下子被“震撼”到,从此就再也没站起来。他们不仅自己跪下了,还总想以“启蒙者”自居,反过来教育老百姓该怎么思考、怎么“提高认知”。问题是,他们自己的认知,却早就停在了三十年前。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人一旦形成某种观念,就像被烙上了“钢印”,再也难以改变?这背后的心理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事实上,这种盲目崇拜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某些历史阶段造成的心理落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物质生活差距极大。一些人初到海外,目睹摩天大楼、高速公路和超级市场,那种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冲击,很容易让他们形成某种仰视心态。但可怕的地方在于,这些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时代是会进步的。

而今天,我国的变化早已翻天覆地,高铁里程全球第一、移动支付普及率远超欧美、5G技术领跑,等等,这些成就是实实在在的。可惜有些人竟然选择闭目塞听,继续活在自己的旧梦里,他们不是看不到,而是不愿意看。

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如此固执?接下来我们要聊的,可能正是你想知道的答案。

有一种心态叫“认知固化”,简单来说,就是人一旦相信了某种观念,尤其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观念,之后就会不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自动忽略那些相反的证据。这就像戴上了一副滤镜,看什么都是自己愿意看到的颜色,而这种思维一旦形成,要改变就非常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他们也许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却在认知格局上画地为牢。比如某些大学教授,一谈到我国就摇头,一提到西方就鼓掌,却从不真正用发展的眼光做对比,你说这是学识问题?我倒觉得是心态问题。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想问: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就眼看着这些人继续传播片面观点吗?别急,破解方法其实是有的——而且必须从我们自己开始。

真正值得提倡的,不是一味地排斥西方,也不是盲目地自我鼓吹,而是理性地“借鉴所长、总结自身”。西方确实有很多优秀的文化、科技和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学习不等于照搬,更不等于自我否定。就像吃饭一样,我们可以吃西餐,也可以吃中餐,但最终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营养搭配。

这几年,“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被越来越多人讨论,不是没有原因的。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从科技自立到文化输出,我国的实践的的确确提供了许多全新答案,而这些,是西方理论从来不曾教过我们的。

但最有希望改变这种现状的,并不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才是真正打破“崇拜钢印”的关键力量。

为什么我特别看好年轻一代?因为他们生长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他们从小就用华为手机、坐复兴号高铁、刷抖音看国潮崛起,他们眼中的祖国是强大的、时尚的、有话语权的。他们不再带着历史的包袱去比较,而是平视世界、理性选择。

我看到很多“00后”在海外留学时,不但不盲目崇拜,反而更热衷传播中国文化。他们敢用英语怼回那些偏见满满的提问,也能用事实展示中国的真实模样。这种自信,才是真正值得叫好的“认知升级”。

而想要从思想上真正“去殖”,靠的不是喊口号,而是靠教育、靠交流、靠更多元的资讯环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努力,从拒绝盲目崇拜,到树立文化自信,再到主动讲好我国故事。

说到底,认知的战争,从来不是一朝一夕能打完的,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再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而是用清醒的头脑、踏实的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你认为呢?

—全文完

来源:馬尔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