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3万/条的“伪人广告”,一天霸凌打工人无数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02:36 1

摘要:据悉,该图来自一款花生味饼干的商品海报,在原料的介绍中,商家将花生果实描绘为悬挂枝头,与其“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生物特性相悖。

花生竟长在了树上?前不久,良品铺子因一张“违反常识”的产品宣传图引发网友吐槽。

据悉,该图来自一款花生味饼干的商品海报,在原料的介绍中,商家将花生果实描绘为悬挂枝头,与其“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生物特性相悖。

图源:淘宝

针对该事件,良品铺子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因为工作疏忽,才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错误使用AI生成的图片素材,公司目前已对商品海报进行更新修正,并对现有的宣传材料进行全面核查”。

“AI照骗”愈发普遍,低级错误、草台班子等标签挥之不去,给品牌声誉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央视市场研究院做过调研,显示有53.1%的广告主已在创意内容使用AIGC技术,接近20%的广告主在视频创作中多个环节都有依赖AI,其中,消费品类是AI广告的重灾区。

去年8月,麦当劳为了宣传“麦当劳薯条250日元大促”,发布了一条AI视频广告,视频中每个生成人都有泛亮的水光肌、部分人甚至拥有六根手指,满满的伪人感溢出屏幕,引发了不少争议。

图片说明:麦当劳AI广告中人物手指缺陷明显

还有康师傅的冰红茶AI广告,眼尖的球迷捕捉到NBA巨星艾弗森的脸和身形似乎都不太符合,他们猜测代言人的脸是直接换上去的,整体的违和感十足。

图源:AI广告文案圈

品牌的翻车案例远不止这些,肯德基刻意用AI生成令人不适的怪异多手指、淋漓番茄酱的海报,来夸张地凸显吮指原味鸡的美味,结果让人毫无食欲;可口可乐的首部圣诞节AI短片因人物动作僵硬、背景街道穿模等遭到了海量差评,用户称其观感“怪诞”,与节日主题不符。

电商平台上的小作坊也都在模仿品牌做起AI广告,有的背景调色过于阴间吓到买家、有的生成场景太假被嘲,更有甚者直接盗取品牌模特图用AI润色,导致货不对板引来投诉。

图片说明:某预制菜品商家的线上宣传海报

商家不只在线上进行AI营销,就连线下场景也充斥着各种“伪人广告”。

比如路过的打工人常被地铁口惊悚的一幕吓到:墙上西餐厅的海报中,小男孩嘴巴长出的面条,像极了电影里的“异型”再现;公交车站也可能遇见龇牙竖起大拇指的六指精英女白领,不看文字根本不知道这是牙膏广告;类似的诡异海报在电梯、商场也常有出现。

图片说明:某西餐厅的餐品宣传海报

既然AI广告频频引发负面评价,为啥还有这么多品牌和线上个体商户愿意 “冒着被吐槽的风险”拥抱AI?

商家爱上AI广告的原因复杂,最核心的答案是——省钱且产出速度快。

某广告公司根据以往案例统计,用传统方案做影视广告、动漫番剧和产品视频的预算/制作周期分别为100万/90天、300万/180天、30万/3天,而用AI来做的预算/周期分别为30万/20天、50万/30天和3-5万/5天,价格降低70%、80%和90%。

图片说明:某广告公司给出的报价预算/周期对比

低成本+高速度,这对预算有限、追求效率的品牌来说,诱惑太大了。

尤其对小团队而言,AI广告还能提升其议价能力。一家广告公司的主理人表示,原本几千块一秒的视觉效果,用AI工具生成特效、做风格化剪辑后能大幅压缩成本,跟甲方的议价空间也随之变大。

另一位负责招募AIGC广告导演透露,传统导演需具备三种能力:视频剪辑、内容运营和创意协作,经验要求动辄五六年甚至十几年,但AI广告导演却不强调拍摄经验和镜头语言,仅具备基础拍摄/运营的能力即可。

而个体商家的操作就更简单了,每月花几十块的AI会员、在网上复制免费指令就能一键生成产品精修图,根本费不了多少心思。

图片说明:某餐厅用AI生成的封面和产品图

当然,利用AI广告改善自身经营是一方面,外部的焦虑也影响着商家集体迷信AI。

品牌或多或少有过害怕被新兴技术甩在身后的焦虑,因此它们也紧追潮流赶时髦,把品牌形象年轻化,生怕被同行卷到吊车尾。

而对于大牌来说,代言人的形象十分重要,应用AI数字人做代言更加可控、安全,相比真人更不容易翻车。

以快手为例,旗下AI工具在2025年3月实现年化经常性收入超过1亿美元,在广告营销素材生产环节,快手今年一季度AI营销素材的日均广告消耗已达3000万元。

阿里京东字节等企业也在各自发力,京东称,今年一季度平台及广告收入增长15.7%至223.2亿元,部分原因也归功于AI工具。

一些品牌也利用AI广告赢得不少热度。蜜雪冰城推出新品广告片,通过AI生成分镜和视频片段,吸引超1000人参与UGC创作,打开了新品的知名度。

整体来看,AI广告市场的增长态势尚可。据统计,AI广告的市场规模自2020年的约209亿元迅速扩大至2024年的530亿元,期间实现了26.2%的复合年增长率。

图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不过,现下AI广告的终端变现很大程度是由群众的新鲜感决定,一旦过了这个时期,AI广告将会面临终极拷问——它是否真的能打动人心?

那些流传十几年的经典广告,多数并非靠炫技和宏大的特效,而是触动观众内心的情感表达。

比如泰国潘婷《You can shine》从聋哑女孩的视角展示个人自信与独立的蜕变,感动了全球60亿人;欧莱雅的《I'M WORTH IT》更是火了二十多年,给无数女性传递“配得感”,中国台湾公益广告《母亲的勇气》展现飘洋过海、不畏艰险的母爱,这些深度的内核传播,AI暂时还没法复制。

图片说明:2008年潘婷在泰国投放广告

成功的广告案例集结了演员的现场二次创作、剪辑等多个环节的创意和审美,但现在很多AI广告连最基本的技术把控都很难做到,它们顶多只能取代一些偏低端的环节和技术人员,更遑论通过节奏把控来输出理念和情感了。

总的来说,目前缺少活人感的AI广告是颠覆不了传统广告行业的。

来源:巫师火电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