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我院风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姜泉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殊荣。
3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我院风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姜泉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殊荣。
姜 泉
姜泉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中心主任、首都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研究所所长等。自1983年进入广安门医院工作以来,坚持临床一线,发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成功救治危重罕见及少见的风湿病病人,聚焦中医临床优势病种和优势疗法,成为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
一、传承岐黄,解决疑难病症
风湿免疫病多属于世界疑难病,姜泉以用中医药解决风湿疑难问题为导向,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进行了数十年的临床与科研探索,提出中医风湿病的新理论、新方药、新机制,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针对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的难题,创新性提出湿热瘀是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核心病机,清热活血可以“护骨”的学术思想。开展系列“病-证-方-药-靶”研究,与国际临床研究模式接轨,通过创建我国首个风湿病中医临床数据库并构建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万人级研究队列,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国际公认高质量的“中国证据”;通过千人级全国多中心循证研究确证了中医药具有延缓RA骨破坏的临床疗效,并从多角度揭示其“多靶调衡”延缓骨破坏的免疫机制,力求将“中医药疗效说清楚讲明白”;针对雷公藤疗效与毒性共存问题,创新改变复方雷公藤给药途径,口服改外用,扩大适用人群,在有毒中药的安全使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创立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优化方案,建立类风湿关节炎科研门诊10余年,进行患者长期随访,患者均获良效,减少关节致残,提高了生活质量。
姜泉带队查房
姜泉牵头北京市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项目,打破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科学研究和诊疗模式的固化,重新架构医教研合作模式,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打通中西医对话语境;以稳定维持、助孕护产为抓手,创造性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体脏合痹”中医诊治观,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防-治-保-康-养”新模式,发挥中医药在稳病情、防复发的优势,显著提升长病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质量,让无数“狼疮妈妈”顺利分娩,帮助许多家庭解决系统性红斑狼疮带来的诸多难题。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并推广“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医护一体化慢病管理模式”,助力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关口前移、防治并举、提升疗效、造福社会。
二、励精图治,引领行业发展
作为党支部书记和学科带头人,姜泉带领科室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风湿病)专科诊疗中心,国家卫健委“四强支部”,多次荣登全国中医医院中医痹病学(风湿病)学术影响力榜首。姜泉风湿病团队被深圳市、苏州市、内蒙古及北京社区等多个政府名医项目引进,推动区域发展。
身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全力推进风湿病诊疗规范化,牵头制定《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等8部系列行业标准,全国巡讲受益人群达到20万+;积极推动风湿病诊疗技术标准化,辐射全国300+家单位;尽心推广慢病管理模式科学化,率先建立医患沟通服务平台,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关注人数已达数万人;持续引领行业传承发展壮大,主办全国学术年会及继续教育培训班等,培养专科及基层医生两万余人,自2015年担任主任委员至今,全国中医风湿从业人员大幅增长。
2023年10月,我院牵头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创新共同体
三、植根杏林,诠释医者精诚
“立临床促科研,以科研哺临床”是姜泉一直以来的主张,她时常强调“医学创新源于临床,更要回归临床”,要精准把握临床痛点,做有意义的科研,切实解决患者的痛苦。情系患者,她至今仍坚持每周临床4天以上,救治疑难危重患者数以万计。在新冠疫情期间始终坚守临床一线,组织专家全力奋战,做客北京医学会“抗疫直播间”科普宣传,为“科学防疫”贡献力量;多次带领专家组深入西藏、甘孜等偏远地区进行大型义诊活动,以实际行动共筑“健康中国”,诠释医者之精诚。
2016年7月,姜泉参加“重走长征路,共铸中国心”公益活动。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深入藏民家中开展义诊
结语
“传承创新一直在路上并且也会贯穿我的职业生涯,‘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份鼓励会让我更加坚定。”姜泉表示,她希望将这份精神传递给团队与学生:“中医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对患者初心的坚守。唯有心怀信仰,才能在临床和科研中走得更远。”
来源: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