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将至,物候更迭焕新,唐朝诗人元稹对此有细致的观察,在《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写道: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生动地展示了清明三候:桐始华(白桐花开始开放)、田鼠化为鹌(田鼠不见,鹌鹑增
清明将至,物候更迭焕新,唐朝诗人元稹对此有细致的观察,在《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写道: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生动地展示了清明三候:桐始华(白桐花开始开放)、田鼠化为鹌(田鼠不见,鹌鹑增多,鴽就是鹌鹑一类的鸟)、虹始见(开始见到彩虹)。《历书》讲“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展示清明时节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万物都显得格外清晰、鲜明。
清明节气养生
作为春季的第5个节气,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和养生背景下,清明节的养生仍旧需要遵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关于春季养生的根本大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日养肝之道
根据五行理论,春日与肝皆属木,这一段《黄帝内经》原文深刻阐释了春日养肝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所有养肝的办法都是基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的,所以理解肝藏象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养生之“术”中悟到养肝之“道”。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很多精神心理疾病在春季会有反复或加重,所以情志舒畅、稳定对于这类人群非常重要。肝主藏血,如果肝血不足,春日阳气生发,会出现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状。总体来讲,肝体阴而用阳,养肝要注重阴和阳两方面的平衡与互相影响。
养阳之道
从养阳的方面,要注意适度生发,不可太过,亦不可过静。春游、踏青、徒步都是春季通过运动养生的好办法,接触大自然,接受春日温柔的日光照射,畅怀会友,对于整体健康状态都大有裨益。居家时建议八段锦、太极拳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传统养生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耗散太过,对于阴相对不足的人尤其是这样。如果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态,跟练呼吸科康复项目中的呼吸操系列练习,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改善整体功能状态。
养阴之道
从养阴的方面,平素肝血不足或肝气过旺之人,作息方面要注意早睡早起,尽量做到不熬夜,减少肝血的损耗;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减少辛香燥烈的食物摄入,比如过多的辣椒和油腻食物。有一些穴位非常有效,比如可以非常方便按揉到的太冲穴、三阴交,可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益气养血安神,非常好地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情志养生
情志方面的协调稳定对养肝来说,可以说是较为高阶的目标。在作息良好、适度运动和饮食调适的基础上,还可以在练习冥想的时候听一些角调式的音乐。角音属木,与肝相应。角调式音乐旋律悠扬、生机勃勃,具有疏肝理气、解郁畅志的作用,能够帮助调节肝脏功能,舒缓肝郁。同时,角音还能制约心火,缓解肝郁火旺导致的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比如《胡笳十八拍》(胡笳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现代多用古琴、笛子等演奏)、古筝曲《黄昏》等。
本文作者:呼吸科主治医师 边灵杰
审核专家:呼吸科主任 李光熙
来源: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