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所在地盐碱化率超80%,已成为电力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天然试验场”,孕育着盐碱地治理的新希望。
黄河入海口曾被视作“不毛之地”的广袤盐碱滩涂,因电力的深度赋能焕发勃勃生机。
山东东营供电公司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坚强电网和优质服务为纽带,助力盐碱地变身“希望田”,绘就电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智慧农业的绿色实践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所在地盐碱化率超80%,已成为电力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天然试验场”,孕育着盐碱地治理的新希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盐碱地育种更是激活这片土地潜力的关键。在黄三角农高区耐盐碱植物生物育种中心,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光照、温湿度、肥料和二氧化碳等环境参数,使实验室育种速度达到温室育种的3~4倍、大田育种的5~6倍。
“育种过程中,实验室的恒温箱、光照培养箱,以及温室的补光灯、通风系统等,都需要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东营供电公司营销部专责田恒新介绍。为此,该公司创新实施“光储直柔+云储能”项目并建设智能微网,为育种中心提供24小时不间断用电保障,助力育种精准度提升5%以上。
试验田里,最大功率可达200马力的新型无人智能农机穿梭。这些农机一小时就能耕作15~20亩地,作业精准高效且清洁低碳。针对智能农机充电瓶颈,东营供电公司创新建成了国内首个“风光储充换检”一体化服务站,提供自动充换电、数据监控等综合服务,并推出田间地头移动式充换电机器人。该公司还联合中国科学院、山东鲁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农机双向充放电技术,通过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树,在电价低谷时段为农机充电,在电价高峰时段反向为园区供电,实现了能源高效循环利用与削峰填谷。
“服务站可支持13台农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每年降低用能成本60%以上;通过参与电网削峰填谷,每年还可增加收益55万元。”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资产负责人马志超表示。
东营供电公司“风光储充换检”一体化服务站。
和美乡村的幸福蝶变
盛夏的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孩童在整洁的街道上追逐嬉戏,排列整齐的楼房沐浴在阳光里。眼前黄河岸边和美乡村景象的背后,是电网的有力支撑。
“过去住在滩区房台上,黄河水一来就淹,心里总不踏实。现在住进社区楼房,日子安稳多了!”村民杨学让的感慨道出了杨庙社区4000多位迁建居民的心声。2016年年底,他们告别黄河蓄滞洪区旧居,迎来崭新生活。东营供电公司同步推进配套电网升级,累计投入906万元,新建3台箱式变压器,改造线路24千米。居民户均年用电量从搬迁前不足400千瓦时增至2000千瓦时以上,智能家电与新能源汽车成为家庭标配。
可靠电力让村民安居乐业的梦想变成现实。杨庙社区蔬菜大棚负责人许建亮指着满棚蔬果说:“育苗、灌溉、通风全离不开电!电稳了,我们干大棚种植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杨庙社区成立东营市首家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发展“农业+旅游”特色采摘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该社区集体增收超400万元,7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4000元。
“光伏板发电供民宿使用,余电储存还能赚钱!”在位于东营市董集镇罗盖村的黄河里景区,负责人耿衍鹏正向游客展示民宿屋顶的蓝色“铠甲”。罗盖村是省级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近年来,东营供电公司联合该村实施零碳示范村镇能源改造。目前,农宅屋顶光伏日均发电350千瓦时,项目投运以来,累计节约2.6吨标准煤;废旧农机电池改造为储能设备,“光储直柔”技术让阳光转化为“绿色收益”。民宿绿电自给自足,新能源汽车便捷充电,赋予景区减排增绿的底气,也为“微度假”增添诗意注脚。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清晨,在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山东大童牧业有限公司厂区门口,冷链车载着真空包装的鲜羊肉驶向济南。几小时后滩羊肉便成为泉城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昔日的荒凉“盐窝”如今化身“黄金牧场”。目前,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实现肉羊存栏超42万只,年出栏超110万只,在电力的赋能下奏响了“田园牧歌”。
面对万亩产业园的崛起,电网升级工程全速推进:新建35千伏后邢变电站;架设10千伏线路8.32千米、0.4千伏低压线路12.25千米;新安装配电变压器14台,总容量5400千伏安。
畅通的电力血脉支撑百座现代化羊棚在盐碱地上拔地而起。产业园的“彩虹驿站”成为电力服务一站式窗口。在东营供电公司服务下,产业园企业实行“全电化养殖”,使单羊全周期用电量降至14.47千瓦时,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养殖大户薄纯俭的棚舍里,棚顶光伏与“云储能”构成微型绿电系统。工作人员轻点手机,智能投喂车便自动完成作业;环境监测系统精准调控舍内环境,一人即可轻松管理1500只羊。针对集中喂养的用电高峰,“云储能”以120千瓦功率智能放电,实现变压器动态增容30%,彻底解决重过载难题。贴心的“能源小方”设备则为园区电动三轮车、电动铲车、自动投喂车提供标准化电池模组,构建生态用能新范式。
东营供电公司依托抢修预警系统,精准分级研判故障,将抢修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持续提升产业园供电可靠性。该公司搭建全产业链监测平台,汇集103户企业数据,生成产业健康与活力指数,提供给养殖户和政府部门。
用之不竭的绿电也为黄河口另一张名片——黄河口大闸蟹生产提供了动力。“365电管家”精细守护蟹塘生态,“新能源+储能+岸电”零碳能源站年减排二氧化碳550吨。盐碱地上,绿电点亮的产业新图景正不断延展。
从盐碱地里的科技育种到千里沃野上的智能农机,从安居乐业的和美乡村到链条完整的特色产业,东营供电公司作为黄河尾闾的“提灯人”,以电力驱动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本文来自【《国家电网》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