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彦,女,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讲国家级精品课“普通化学”二十余年。长期从事碳纳米管研究,带领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杰出科学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和十佳导师等称号。
9月6日下午,“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办。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李彦在本次活动中荣获特等奖,并作为优秀获奖教师代表之一,在活动现场分享了她的育人故事。
让我们来一起聆听李彦老师的从教经历分享,一起从小细节启迪大智慧,从小场景构建大德育,感受榜样的力量。
--- 讲述人简介 ---
李彦,女,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讲国家级精品课“普通化学”二十余年。长期从事碳纳米管研究,带领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杰出科学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和十佳导师等称号。
1995年我很荣幸成为北京大学化学系(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在我开始独立科研工作之初,就接下了化学学院本科生核心基础课——《普通化学》的主讲任务,这是同学们进入大学化学专业学习的第一门化学课,自然非常重要。讲好这门课也非常不易。
很幸运,我工作在北大化学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底蕴和优秀传统的大家庭,老一辈化学家傅鹰先生、张青莲先生、徐光宪先生等的师者风范,如同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先生们治学严谨,对学生关怀备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向先生们学习,做一名有温度和情怀的北大师者。从此,课比天大,成为我的信条。我也始终将教学与人才培养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
李彦老师在颁奖现场
如何将本科生教学、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这三个大学教师的职责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呢?我想分享一个实例。
在多年实践中,‘普通化学教学’与‘碳纳米管研究’的结合,正是三者互促的典型例子。在我所从事的碳纳米管研究领域有一个国际性难题,就是如何制备结构一致的单壁碳纳米管。这个问题就如将形状各异的每颗沙粒做成完全相同的,自然是不容易的。2010年前后,我们攻克了这个难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灵感则源于我的普化课教学。
正是受到了普化课上讲述的高选择性酶催化反应的启发,我提出了基于结构匹配的单壁碳纳米管生长催化剂的设计原则,又根据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了解,确定了合适的催化剂。
在此基础上,根据在普化课堂上我一直向同学们强调的对化学过程的研究一定要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有机结合的原则,我进一步引入生长动力学的调控,从而发展出了这样一个单壁碳纳米管结构可控生长的可行策略。这个研究受益于普化课教学的积累,自然也就成为我普通化学课堂上讲述相关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时最生动、鲜活的实例。
在课程的匿名调查中,同学们说这样的教学立足于基础,又给他们呈现了宏大而绚丽的学科图景。他们学习到了严谨求实的态度,增强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基于扎实研究基础的科研训练,对研究生的培养也十分有益。我指导过的多位研究生博士期间参与的创新性研究,后续作为核心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奖。他们博士毕业后也各自成长为优秀的青年学者。这种深度的“教研相长”,成为我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
同学们也给予了我莫大的信任和鼓励,他们推举我成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和北京大学十佳导师。我也特别感谢他们,因为与学生的相处让我体会了人生中最本质、最纯粹的快乐!
李彦老师在活动现场分享她的育人故事
热爱是坚持的动力。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中,我深刻体会到:育人非一日之功,不可急功近利。这份感悟也深深影响着我的科研态度,时刻提醒我做研究需要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探索。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目前我的课题组正在进行芯片用碳纳米管材料的艰苦攻关。
教育是传承,是启迪;科研是探索,是攻坚。我将继续怀着对前辈师德的敬仰,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奋斗的决心,以及对学生和教育工作的热爱,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排版:吴蓝蓝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