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提到的“闾丘”,即苏州人闾丘孝终,他曾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为官,苏轼与之相识的详细史料不可考,但二人交情颇深。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莫修-文」
封图 |「莫修-文」
去虎丘多次,定会深切地感受到北宋苏轼那一句,到苏州不游虎丘为一憾事。
据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载,苏轼说:“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
苏轼提到的“闾丘”,即苏州人闾丘孝终,他曾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为官,苏轼与之相识的详细史料不可考,但二人交情颇深。
“欠事”即“遗憾的事”。苏轼提到不谒闾丘之憾,多多少少是带着个人色彩的,但不游虎丘之憾,却是面向大众的。
@莫修-文
在宋时,人们可自山塘摇橹水行,一路朱楼飞檐,桨声灯影,就到了虎丘,会友访山,漫步吟咏,或围坐浅茶,话一段旧缘,再看一山云烟,半窗花影,乐享一份清幽之境。
但这份享受,要归功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他与虎丘更是有着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白居易与苏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就了虎丘,使之在唐宋两朝成为一座文化底蕴更深厚的“无憾山”。
@半缘君Yuan
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为一憾事呢?
苏轼喜欢山水,但虎丘只是小山,海拔不过34.3米,究竟是什么深深吸引着苏轼呢?
简略来说不过两点,一是苏轼喜交游,他不曾在苏州为官,但在杭州、湖州任上曾多次到苏州游历,在苏州留下了不少交游佳话,二是苏轼喜欢与方外之士畅谈,虎丘有寺,寺有高僧,苏轼到苏州,便常访虎丘,与高僧悟禅。
@半缘君Yuan
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职途中,便来过苏州,并游览了虎丘,后作《减字木兰花》词:
云鬟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
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
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据推断,此词便是作于虎丘。当时是十一月,所见衰草连天,也暗喻苏轼心迹。因在此之前,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中接连抨击新法而遭到小人罗织罪名弹劾。由于身陷政治旋涡,苏轼感到身心俱疲,便申请外任,而且曾多次在诗中表达了他怀念故乡山水、渴望洒脱自在生活的愿望。
所以在赴任途中过苏州,不胜酒力的苏轼便“云鬟倾倒”了。酒醉后头发散乱,而且还醉得不轻,“倚阑干”“仗相扶”,摇摇晃晃误入仙家境地。由此,他也生出像鸱夷(chī yí,即范蠡)一样抛开仕途、驾小舟翩然而去、永远退隐江湖之愿。
苏轼笔下并未描绘景致,但一句“碧玉壶”,是他对虎丘的赞美。这一典故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长房为市掾,见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市罢,即跳入壶中。长房因诣翁,翁与俱入壶中,见玉堂庄严华丽,美酒嘉肴充盈其中,相与饮毕而出。”后以“碧玉壶”借指仙境。
@秦淮桑
虎丘“风月好”,实乃“碧玉壶”,这样的赞美极高,但是我们从中无法领略虎丘的景色。
幸好苏轼在不同时期多次来过虎丘,他还写过一首长诗《虎丘寺》,详细地描绘了虎丘的景色:
入门无平地,石路穿细岭。
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
石路逶迤,山风拂面,涧壑纵深,古树翳然。苏轼走在其中,对虎丘地势景色细腻着笔,对剑池等景致浮想联翩,走进历史与传说之中,充满着人文情怀。
接着又转向眼前虎丘胜景:
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
熙熙览生物,春意破凄冷。
眼前万物峥嵘,春意在心。这样的景致,人生凄凉足可“破”。因此苏轼笔锋自如地道出心意,“我来属无事,暖日相与永”。无事见虎丘,自然着墨在景,于是写他看喜鹊翩飞,愁鸢蹲息,渔樵还家,新月初升,一派恬静。
要知道,苏轼第一次经历官场动荡,此时的“无事”游,最涤荡胸怀,最逸洒心神。
@小小影月
由于多次来虎丘,因此后来虎丘有几处景点是与苏轼有关的。
在剑池旁有一块如剑削的岩石,取名为“铁华岩”,便是因苏轼诗中的“铁华秀岩壁”而来,而虎丘最高处“千顷云”之名,则是来自苏轼的“云水丽千顷”一句。
另外《虎阜志》中所言“过吴不登虎丘,俗也;过虎丘不登小吴轩,亦俗也”的小吴轩西有小楼,因苏轼曾留宿于此而后被称为“东坡楼”。此楼后来被毁,明代又建“仰苏楼”。至清代,康熙皇帝曾题“波光先得月,山秀自生云”匾额。最终此楼咸丰年间再次被毁。现在新建的取名“望苏台”,名字都跟苏轼有关,有纪念意义,也极有情怀。
这些名字,无不反映出苏轼与虎丘交情之深。
@半缘君Yuan
虎丘还被后人称为苏州的“会客厅”,倒是别有意趣。最喜山水风物山水人的苏轼游虎丘自然结识了寺院智通、觉印禅师,他们对苏轼常烹茶相待,与之论诗谈禅。用的水是取自憨憨泉的泉水,隔着近千年,我们仍可闻那缕缕茶香。
苏轼也常在虎丘这个“会客厅”与友人相聚,留下了《和刘孝叔会虎丘》《和王忠玉游虎丘》等诗。
苏轼对虎丘感情深厚,以到苏州不游虎丘为憾,不是没有缘由的。相信苏轼在与山水结缘的过程中,最能体会到一份大美无言。
@橘涂初四
如果说苏轼为虎丘贡献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广告语”,那么早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对虎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成就了虎丘。
苏轼对虎丘有不游为憾的定论,是基于他自己的游历而言。但巧的是,白居易在诗中也曾提到自己无闲得游虎丘的遗憾。
当时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刚走马上任,心存造福一方的志愿,所以多忙于政务,无暇他顾。因而曾在《题笼鹤》诗中遗憾地说:“虎丘惭客问,娃馆妒人过。”一心要做一个好父母官,这点遗憾,恰恰也从侧面反映出白居易为官之兢兢业业。
@半缘君Yuan
若有闲暇,白居易自然也将苏州的大好山水尽收笔下,而对于虎丘,他定是无遗憾之说。
他主持开凿山塘河,以淤泥筑堤,形成了白公堤(即后来的山塘街),由此构筑了“七里山塘到虎丘”的交通格局,也是诗意的格局。
白居易曾作诗《武丘(虎丘)寺路》,记录了此事: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
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
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
这首诗笔触清新,句句透露着诗人的欣喜之情。一河一堤,“长留一道春”,白居易成就的是一段多么美的历史佳话。
在任不过一年多,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自己游虎丘,“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这大白话一般的诗句,却是极耐人寻味的。
@半缘君Yuan
白居易曾说公务繁忙无暇游虎丘,而后开凿山塘河,曾经的“遗憾”,变成了如今的得意。
十二次游虎丘,那么白居易笔下的虎丘是怎样的呢?他有一首《题东武丘寺六韵》:
香刹看非远,祗园入始深。
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
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沉。
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
酒熟凭花劝,诗成倩鸟吟。
寄言轩冕客,此地好抽簪。
白居易诗多平白浅切,自然生动,山水诗多于白描中折射出诗人心中朴素而深挚的情感。在白居易眼里,这里有“松矫矫”“竹森森”的自然之景,也有“怪石”“灵池”的历史之景,甚至极尽豪迈之笔,称赞亭可望海,而山在寺中,不由得人浮想联翩。
在如此山光水色里,最美的是“酒熟凭花劝,诗成倩鸟吟”,这是何等的逍遥,何等的自在。酒由花来劝,诗由鸟来吟。这样的表白,曲尽其笔,是对虎丘最诗意的赞美。
@小小影月
虎丘名胜的文化内涵自唐及宋,得以向纵深发展,这与白居易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唐后多有文人提及虎丘,便以白居易爱虎丘入诗。虎丘也渐渐因其文化积累而成“吴中第一名胜”。
苏州人为纪念白居易,在虎丘山下建“白公祠”,在郡圃有“白公桧”“思白堂”。到了清代,苏州百姓及文人仍热衷前来白公祠拜谒。
不管是“思白堂”,还是“仰苏楼”,这样直白的名字,最直接地表达出苏州人对白居易和苏轼,这两位唐宋大家的怀念。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虎丘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正是如此,才深深地吸引着白居易和苏轼,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一段段历史佳话,又何尝不是一股股仙气,让我们后人每游历其间,便觉清凉如世外。
每每到虎丘一游,总觉得了却一桩憾事,念及白居易与苏轼为虎丘所做的贡献,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称虎丘为唐宋的“无憾山”。
今人置身山中,群山围翠,深竹浮烟,可得一分世外画境,别有意蕴。自然也可学古人,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放眼画峦滴翠,才知静看浮云闲看花,是这嘈杂世间难得的晏宁之福。
来源:景观那些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