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之父汤显祖,在广东徐闻的100天里,主要干了些什么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23:47 1

摘要:万历十九年(1591)冬月的白沙湾,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汤显祖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琼州海峡的粼粼波光,手中紧攥着友人刘应秋的书信:"瘴疠能活人,清虚可杀人"。船工粗粝的号子声里,他望见徐闻海岸线上稀疏的棕榈树影,忽然想起罗浮山巅的云气——那是半月前他彻夜

东方“莎士比亚、中国戏剧之父”汤显祖,在徐闻的100天里,主要干些什么事?

汤显祖徐闻贬谪录:瘴海明珠照南溟

瘴疠之地的诗性栖居

——1591年冬月抵徐闻

万历十九年(1591)冬月的白沙湾,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汤显祖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琼州海峡的粼粼波光,手中紧攥着友人刘应秋的书信:"瘴疠能活人,清虚可杀人"。船工粗粝的号子声里,他望见徐闻海岸线上稀疏的棕榈树影,忽然想起罗浮山巅的云气——那是半月前他彻夜疾书《游罗浮山赋》时,烛火在道观窗棂上投下的流云剪影。

知县熊敏早率众僚属在沓磊码头相迎。这位江西同乡操着带吴语腔调的官话道:"若士兄此番南下,恰似东坡谪儋州,必成岭南文脉之幸。"汤显祖抚过被海风蚀得斑驳的船栏,目光投向更南处的涠洲岛:"熊明府可知?某此番泛海而来,见珠民潜水采蚌,恰似你我于宦海沉浮。"话音未落,浪涛拍岸的轰鸣吞没了未尽之语。

贵生书院开蒙记

——1592年正月破土动工

元宵节前夜的贵生书院工地,篝火映照着夯土民夫古铜色的脊梁。汤显祖裹着褪色的青布直裰,与工匠同食糙米饭。县学生员陈大纶捧着《孟子》迟疑道:"典史大人,'贵生'二字取自'君子学道则爱人',可这蛮荒之地..."话音未落,汤显祖抓起木炭在夯土墙上疾书:"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炭屑簌簌落下,惊起梁间栖燕。

三月初三书院落成日,十二间讲堂分别以"审问""博学"等儒家精义命名。汤显祖立于"格物"斋前,看着黎族孩童用树枝在沙地描画"人"字,忽闻海风送来远处蛋民的咸水歌。他提笔在照壁题诗:"南珠夜夜光,贵生日日长",墨迹未干便被海雾洇染,恰似中原文明在这天涯海角的晕染。

泛舟琼州察珠民

——1592年二月海事考察

惊蛰日的琼州海峡,汤显祖布衣草履登上采珠船。老珠民苏阿公开启蚌壳的瞬间,晨曦正穿透珍珠层里的虹彩。"大人请看,这珠胎要孕育三载春秋。"汤显祖凝视掌中浑圆明珠,耳畔响起南京礼部同僚的讥讽:"南海明珠虽好,不及朝堂冠冕一颗。"他突然将珍珠抛入浪中:"此珠当归大海,正如文章当还民间!"

归程遇暴风,船舱进水时汤显祖却大笑:"昔年屈子投江,今朝显祖沉珠,皆与沧溟有缘!"遂解衣为帆,吟诵新作《海上杂咏》。待风浪平息,船板缝间竟嵌满珠贝,老船工惊叹:"文曲星君驾临,龙宫献宝!"

槟榔林中的教化

——1592年三月移风易俗

清明时节的槟榔林,汤显祖手持戒尺伫立斗殴现场。两名黎族青年脸上还带着血痕,地上散落着断裂的牛角刀。"昔韩愈潮州驱鳄,今日本官要驱心中之鳄!"他命人拾来槟榔叶,蘸墨书写"礼"字分赠二人:"此叶七日不枯,若七日后'礼'字犹存,可来书院领《孝经》"。

七日后,青年携叶而至,叶脉间"礼"字已渗入纤维。汤显祖抚掌而笑,取海螺为盏,盛自酿荔枝酒相赠。从此徐闻婚丧嫁娶,必以槟榔叶书吉语,文人谓之"若士遗风"。

瘴雨蛮烟著文章

——1592年四月诗文创作

梅雨季节的典史署,青苔爬上砚台。汤显祖在《答徐闻士子》信中写道:"此地虽瘴,文章不瘴。"某夜疟疾复发,他裹着黎锦颤抖笔录《海上杂咏》,忽见灯影中杜丽娘倩影浮现,惊觉砚中血泪交融。晨起时,僮仆发现满地诗稿浸着汗渍与药汁,如海上初阳穿透云层的光斑。

黎汉交融录

——1592年五月民族调和

端阳节的徐闻墟市,汤显祖身着黎族筒裙主持龙舟赛。当汉家龙舟与黎寨独木舟并驰时,他击鼓高歌:"铜鼓声催千帆竞,吉贝衣共五色新!"赛后分赠各族《三字经》译本,用黎语解释"人之初",又请汉族塾师学唱黎族古调。夕阳西下时,各族孩童共诵"性本善"的童声响彻白沙湾。

观星台夜话

——1592年六月天文观测

夏至夜,汤显祖携士子登临自建的观星台。当老人星浮现南天时,他指点星图:"此星主寿,恰应贵生之旨。"学生问及紫微帝星,他笑指北方:"帝星远矣,不如脚下热土。"忽有流星划过,众人惊呼中,他默然想起南京御史台弹劾申时行的那个雪夜。

海寇招安录

——1592年七月平定边患

三伏天的军帐中,汤显祖单骑会海寇首领陈阿三。面对架颈钢刀,他掷出《春秋》:"公等皆炎黄血脉,何不共书青史?"次日,三百海寇弃械登岸,汤显祖以书院为誓,刻"改过石"立于白沙渡。离任时,陈阿三率众驾舟相送百里,桅杆悬"贵生"旗与海盗旗并舞。

本草纲目补遗

——1592年八月医药整理

处暑时节,汤显祖踏遍雷州丘陵采集药草。在黎族巫医处得见"见血封喉"树时,他冒险尝叶,昏厥三日方醒,却大笑:"可补时珍兄《本草》之缺!"编成《南越本草》赠予百姓,其中"槟榔止斗""珍珠安神"等条目,至今仍是雷州医家秘传。

辞别徐闻赋

——1592年九月量移遂昌

重阳日的白沙码头,万千百姓跪献"万民伞"。汤显祖将官印系于伞骨:"此印当悬书院梁上,永镇轻生之风。"登舟时忽见当年斗殴青年已成书院助教,正教黎童诵读"人之初",遂泼墨题壁:"徐闻非天涯,教化是津梁"。海鸥掠过船帆,带着《牡丹亭》最初的梦境飞向浙西山城。

汤显祖徐闻年谱详纪

1591年5月 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首辅申时行

1591年9月 自临川启程贬谪,历时三月抵徐闻

1591年11月 与知县熊敏筹建贵生书院

1592年1月 书院动工,设十二斋教化黎汉

1592年3月完成《海上杂咏二十首》

1592年7月 招安海寇陈阿三部

1592年9月量移浙江遂昌知县

历史回声

徐闻五年后,当汤显祖在玉茗堂写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南海的珍珠仍在书院残碑间闪烁。今日贵生书院古榕树下,学童诵读声里依稀可辨《牡丹亭》的韵律——那是穿越四百年的文明对话,是瘴疠之地开出的最美情花。

附一:

人物对话:

汤显祖(以下简称“汤”):

徐闻百姓(以下简称“百”):

汤:“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浪终日鼓,谁悉贵生情。”

百:“汤大人所言极是,吾等虽身处偏远,却也知晓生命之可贵。”

汤:“诸位,我虽贬谪此地,却不忍见你们轻生好斗,故有所感而发。”

百:“大人远道而来,真乃吾等之福。”

第一章:贬谪路上的孤独与坚韧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春末的一个黄昏,汤显祖带着满腔的愤懑与无奈,踏上了前往广东徐闻的贬谪之路。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朝政腐败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着文人的傲骨与坚持。

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从繁华的都市到荒凉的原野,汤显祖的心情也随着这漫长的旅程逐渐沉淀。他不时地停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下所见所感,这些文字后来成为了他作品中的重要素材。经过数月的跋涉,汤显祖终于抵达了徐闻这个偏僻的地方。

第二章:初到徐闻的冲突与思考

初到徐闻,汤显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当地的方言与外界迥异,让他在与人交流时遇到了不少困难。然而,他并未因此退缩,而是选择主动学习,努力融入当地。他开始频繁地与村民交谈,参加集市,甚至尝试用当地话朗诵他的诗句,虽然起初难免遭遇误解和嘲笑,但他的真诚与坚持逐渐打动了当地人。

这段时间里,汤显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创作,思考如何能将这种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之更加丰富和深刻。

第三章:教育启智的努力与希望

在适应了当地环境之后,汤显祖开始关注徐闻的教育状况。他发现这里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求学无门,大人们也因为缺乏教育机会而文盲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汤显祖决定创办一所书院,取名“贵生书院”,意为重视生命,倡导教育。

他亲自撰写教学计划,四处募集图书和教学用具,并邀请当地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教学。尽管条件艰苦,但汤显祖的努力很快就见到了成效。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大人们也开始重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汤显祖不仅传授知识,更希望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让他们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丰收与影响

在徐闻的日子里,汤显祖的创作灵感如泉涌。他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感悟,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牡丹亭》。这部戏剧作品以其独特的戏剧情节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梦境之中,讲述了女主角杜丽娘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与梦中的情人柳梦梅相遇,最终跨越生死界限,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汤显祖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除了《牡丹亭》,汤显祖还创作了许多诗歌、散文和其他戏剧作品,它们都深受徐闻当地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章:离别与遗泽

岁月如梭,转眼间汤显祖在徐闻已经度过了三年的时光。由于朝廷政策的变动,他得以平反并奉旨返回京城。临别之际,徐闻的百姓纷纷前来送行,他们眼中满是不舍与感激。

“汤大人,您是我们见过的最开明的官员,没有您,我们或许永远都不会明白知识的力量。”一位长者说道。

“大人,您的教诲如同春风化雨,让我们这些粗人也能感知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一位壮年男子接着说道。

“汤大人,您走后,我们会继续按照您的教导,活出个人样来!”一位年轻人坚定地说。

面对众人的挽留与感谢,汤显祖感到一阵温暖和欣慰。他深知,尽管自己在徐闻的时间不长,但能够留下一些改变,已是最大的幸运。

“诸位,我也舍不得此地。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虽身在京中,心却常念徐闻。”汤显祖感慨地说。

“大人放心,您的教诲我们会铭记于心,传承下去。”众人齐声回应。

带着深深的眷恋与不舍,汤显祖踏上了回京的路途。然而,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徐闻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民。他知道,自己在那里播下的种子,将会在未来开出绚烂的花朵。

多年后,当汤显祖在京中再次提起徐闻时,总是满怀深情地说:“徐闻虽小,却有大海般广阔的胸怀;徐闻人质朴,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那里的每一山每一水,都刻在我的心里。”

而远在徐闻的人们,也没有忘记这位曾经带给他们知识与希望的官员。他们将汤显祖的故事代代相传,让这份珍贵的记忆成为了徐闻历史的一部分。

附一:任职经历年谱:

| 时间 | 事件 | 地点 | 备注 |

| 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闰三月 | 上疏弹劾那些无行的辅臣科臣并语犯神宗,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添注(未上品) | 南京、徐闻 | 因直言进谏而触怒皇帝 |

| 1591年(明万历十九年)九月 | 到达徐闻县,入住典史署 | 徐闻 | 开始了在徐闻的生活 |

|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春 | 创办贵生书院 | 徐闻 | 与知县熊敏共同捐资俸禄兴办学校 |

|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秋 | 《牡丹亭》创作完成 | 徐闻 | 在徐闻期间创作了《牡丹亭》 |

|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 | 离开徐闻北上赴任浙江遂昌知县 | 徐闻、遂昌 | 结束了在徐闻的任期 |

| 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 | 弃官归里 | 遂昌、临川 | 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弃官 |

|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 | 迁官至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 | 北京 | 结束了家居生活 |

| 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 | 辞官归乡 | 临川 | 彻底告别官场生活 |

|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 逝世 | 临川 | 享年66岁 |

附二: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12]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 [13]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

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

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汤显祖在广东徐闻的100天里,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创办贵生书院:汤显祖与当时的知县熊敏商量后,决定创办一所书院来启蒙民众,开启民智。他们捐出部分俸禄,并在汤显祖住宅的东边选择了一块干爽开阔的地面建成了贵生书院。书院共有12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寓意深远12。加强教化:汤显祖深感当地文化教育落后,民智未开,决定通过教育来改变这种状况。他在贵生书院讲学论道,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启发当地人重视生命的价值,改变“轻生好斗”的陋习13。了解当地情况并留下诗文:汤显祖在徐闻期间,深入民间与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并在多个地方留下诗文。例如,他在海安镇白沙湾留下了石刻诗文:“东望何须万里沙,南溟初此泛灵槎。不堪衣带飞寒色,蹴浪兼天吐石花”3。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汤显祖的教育理念和人文关怀,也为徐闻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清华秋实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