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李渊统一天下只用了 7 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00:31 1

摘要:进入关中后,没有被仇恨蒙蔽了严谨,而是听从属下建议与秦人“约法三章”,赢得了人心,为后来打败以楚霸王为代表的各路反王奠定了基础,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统一天下的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借力成了一路起义军。

陈胜吴广失败后,项梁崛起,立楚怀王以号令楚人。刘邦借力楚怀王之力,一路突击,直捣咸阳。

进入关中后,没有被仇恨蒙蔽了严谨,而是听从属下建议与秦人“约法三章”,赢得了人心,为后来打败以楚霸王为代表的各路反王奠定了基础,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任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重建巴蜀粮仓,加上天下民心所向,很快拿下三秦之地,奠定了进可攻、后可退的物质基础。到了这个阶段,刘邦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楚汉争霸期间,刘邦可以败10次,打输了就退回关中养精蓄锐,守住函谷关项羽打不进去,关中+巴蜀沃野千里,交通便捷,养几千万人不是问题,慢慢发育来年再战。打一次败仗消耗的就是有限的几万兵力,不会对关内经济和人口发育造成很大影响。

而项羽的地盘在西楚,主要经济来源在华北平原,属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到处都要防守,所以军费很高,也很容易被敌人打入腹地削弱经济和人口。这样的局面很难集中资源搞经济建设,打一次仗就被削弱一次,所以会越来越弱。

所以,楚汉战争其实就是刘邦不断派人攻入项羽的底盘,削弱项羽的经济和人口,项羽不断回援打刘邦,刘邦退回关中这样的过程,几次以后西楚政权就给折腾垮了。而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不过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根本原因是楚地经过刘邦多年消耗已无力再战,项羽已经没了东山再起的资本,刘邦夺得了天下。

而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其实是完美复制了刘邦建立汉朝的路线。

李渊趁杨广调兵去华北镇压造反势力(瓦岗寨/窦建德等)之际,在山西晋阳起兵反隋,直捣关中长安城。

经过里应外合攻入关中,取得长安城之后,通过立傀儡+收买隋朝旧臣+镇压老臣+轻徭薄赋等策略拿下关中民心,很快发育成隋末最强的一路反王。

依托关中,李渊拿下巴蜀,基本奠定了刘邦楚汉争霸前的核心势力范围。

以关中、巴蜀之地为核心,李渊开始派遣李世民、李绩、李靖统一天下。此时最像楚霸王的是窦建德,占据华北富庶之地,统兵10余万,名望很高。

但窦建德完美复刻了项羽失败的历史,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无险可守、四战之地导致人民穷困,经不起败仗。唐朝有钱,搞的是精兵路线,李世民率领几千精锐骑兵手持唐刀身着明光甲犹如天神下凡,一顿砍瓜切菜之后,窦建德10万营养不良、已经被饿得两眼昏花、手拿镰刀当武器的泥腿子马上四散奔逃,相互踩踏,兵败如山倒!李世民一战灭两王就是这么来的。

这就好比晚清时八国联军几千人就能吊打清军几十万人,属于武器装备的降维打击。

农业文明时代,很少经历战争洗礼的关中地区和巴蜀之地,更容易建成武器精良的军队。有了这只武器精良的军队,赢得天下的概率就很高了。

还记得抗日战争么?

国军就是以巴蜀之地作为根据地,对抗已经占据华北、东北、华中地区的日寇而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此时,日军也无法彻底控制关中地区,因为八路军主要就是以陕北为根据地,以游击战术不断骚扰日军的大后方,主要活跃在山西、陕西和山东太行山地区,使得日本无法完全控制关中和华北平原。

三国时期则不同,曹魏虽然占据关中地区和华北,但没有拿下巴蜀地区,在西北与蜀汉相持。

在黄河流域受限于北方人对南方的水土不服,以及在赤壁之战全局覆没打掉曹魏精锐不说,还失去荆州这个南下基地,从而丧失南下的机会了。

至此,三分天下局面已经形成,蜀汉和孙吴联盟对抗势力更强的曹魏,形成势均力敌的格局。

来源:小苗苗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