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光透过枝叶洒在青石板上,斑驳的光影如同岁月的印记。9月10日,程茂友、南启祥、丁安民、王铁军、杜建中、尤健、解立松七位平均年龄逾九十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身着整齐的老式军装,在沈阳警备区的组织下早早来到陵园看望“老战友”。
阳光透过枝叶洒在青石板上,斑驳的光影如同岁月的印记。9月10日,程茂友、南启祥、丁安民、王铁军、杜建中、尤健、解立松七位平均年龄逾九十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身着整齐的老式军装,在沈阳警备区的组织下早早来到陵园看望“老战友”。
战歌回荡七十载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丁安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布满皱纹的双手随着节奏微微打拍。
1952年底,丁安民随部队开赴丹东大孤山机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们的任务就是24小时值守,第一时间发现敌情后,用最快的速度帮助飞行员进入战机驾驶舱。”老人抚摸着身旁的纪念碑:“那时候,我们地勤人员常常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工作,双手冻得开裂流血,但没有人叫苦。宁可自己苦点累点,也要保证战机随时能够上天作战。”
“这次迎接的不仅是30位烈士的遗骸,更是一段段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传承。”说到这里,老人哽咽:“九三阅兵时,我在电视上看到那么多先进的飞机,既羡慕又欣慰。多想让牺牲的战友们也看看,如今我们的战机多么先进,我们的国家多么强大!”
号声嘹亮迎战友
陵园入口处,90岁的南启祥正用一块绒布仔细擦拭着伴随他多年的军号。阳光照射在铜号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老人的手指虽已弯曲变形,动作却依然熟练而轻柔,仿佛在抚摸挚爱亲人的脸庞。
“军号就是我的第二生命”,他眼中闪着泪光,“15岁参军时,我就是司号员。在朝鲜东海岸、西海岸参与空降抗登陆作战,1953年春天到达上甘岭地区,这把号从未离开过我身边。”
老人缓缓举起军号,嘴唇轻触号嘴,试吹了几个音符。“今天要用这支欢迎号迎接英雄回家。要让战友们听到,这号声还和七十年前一样响亮!”
诗韵寄情慰英灵
王铁军老人站在烈士墓前,从军装内袋缓缓取出自己亲手写的诗稿。纸张已经泛黄,边缘微微卷起,显然已被反复翻阅多次。“站在烈士陵园缅怀我的战友,这些年迎归的场景我历历在目……”念到此处,声音渐渐哽咽。
“这些牺牲的战友们”,他继续说道,“原来都有幸福的家庭,但为了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安康,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挥洒在了祖国需要的地方。”老人仔细整理着胸前的勋章,每一枚勋章都被擦拭得熠熠生辉。
饺子香飘寄相思
“请战友们吃饺子!”杜建中笑着说。为了这个承诺,老人凌晨就开始准备。在自家厨房里,杜建中亲自调馅,手法依旧娴熟。“这些馅,都是战友们当年最爱吃的。”老人一边包饺子一边喃喃自语:“兄弟们,回家吃饺子了……”此刻,在陵园旁的休息室内,热气腾腾的饺子整齐地摆放在餐桌上,散发着思念的香气。
两代军人手相握
祭扫活动中,杜建中偶遇来自浑南区的新兵陈书瑞、杨发辉等年轻人。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老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紧紧握住新兵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抗美援朝胜利靠的是智慧和勇敢,现在轮到你们接过这支枪了。”
新兵们挺直腰板,坚定地表示:“首长请放心,我们一定继承先烈遗志,刻苦训练,早日成为合格的解放军战士!”两代军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病榻遥望寄哀思
在医院病房里,抗美援朝老战士张健从病床上坐起,面朝陵园方向。因病住院治疗的他,前一段时间坚持要求干休所将自己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送到医院。
工作人员夏宇回忆说:“老人坚持要在九月三日当天戴着纪念章看阅兵直播,还完整唱完了《松花江上》才肯接受治疗。”此刻,张健老人颤抖的右手努力举起,敬了一个标准军礼。
他在日记中写道:“第十二批归国的战友就要回来了,过去的十一批我每次都迎接,不论下雨下雪都要去。这次只能在病床上迎接你们了,对不起啊,老战友们……”
夕阳西下,余晖将七位老战士的身影拉得很长。他们并肩站在陵园广场上,凝望着远方的天际线。南启祥再次举起军号,《思念曲》的旋律在陵园上空回荡,仿佛在向长眠他乡的战友们呼唤:山河已无恙,英魂请归乡!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禹墨 视频:李禹墨 贺天榆/拍摄 曹钰/剪辑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