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突然头晕目眩可能是“耳石症”作祟,手法复位就能治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08:27 1

摘要:头晕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很多人认为可能是由脑供血不足、高血压、颈椎病等疾病引发的头晕,却容易忽视耳部疾患也会导致头晕。那么如何识别这些头晕呢?有一种晕叫“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

头晕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很多人认为可能是由脑供血不足、高血压、颈椎病等疾病引发的头晕,却容易忽视耳部疾患也会导致头晕。那么如何识别这些头晕呢?有一种晕叫“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

耳朵怎么会引起眩晕呢?

其实,人类的耳朵不仅是用来听声音的,其精细的内耳结构是维持人类平衡的重要器官,耳朵就像一个天平的两端,任何一侧的功能失调都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引起眩晕、头晕及走路不稳等症状。

耳石是内耳中椭圆囊和球囊上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结晶,在显微镜下看似石头,故名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黏附在耳石膜上,但是当某些因素诱发耳石脱落进入内耳淋巴液,便会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引起眩晕,称为耳石症。

耳石症的眩晕特征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它是指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常常由头位变化引起),比如起床、翻身、仰头等,激发头位 (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每次诱发需要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一般少于一分钟。其他症状可包括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

耳石症患者挂号容易跑错科,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怀疑自己发生了耳石症,一般首选耳鼻喉科门诊,通过手法复位,部分人的眩晕症状会随之消失;也有人复位后仍觉晕,这是前庭功能尚未完全康复所致,此时的耳石已回归原位,不必紧张,医生可以给予药物,适当休养,有助功能康复。

耳石症的分类及诊断

人体每侧都有三个半规管,耳石脱落后进入每种半规管引起的眩晕特点不同,因此,将耳石症分为上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及水平(外)半规管型。

后半规管一个开口向上,耳石最容易进入,因此,临床上90%的患者为后半规管型耳石症。根据Roll test及Dix-Hallpike试验对患者进行检查,通过这两种检查过程中观察到的患者眼震方向、特点及与体位的关系,可以对耳石症的类型进行判断。眼震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可判定耳石漂浮于管壁内,称为管石症;眼震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分钟,则判定为嵴帽结石症。如诊断有困难,可行前庭功能检查、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因学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

耳石症的预防

起身躺下速度不宜过快,尤其中老年人,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作息要规律,不要劳累,避免熬夜;

稳定情绪,调节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控制血压,戒烟戒酒;

避免同一个体位尤其低头时间过长,远离噪声;

季节交替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注意补钙,积极防控偏头痛、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