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新时代河南的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桓晓红姚巧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新时代河南的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力挖掘文化遗产,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河南是孕育中华文明的肥田沃土。有古都文化,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以及商代都城郑州皆为代表;有史前文化,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和舞阳贾湖骨笛及酿酒遗物、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皆为典型;有汉字文化,安阳殷墟甲骨文、漯河许慎编写《说文解字》、规范性字体“宋体”字和活字印刷术影响深远;有姓氏文化,《中华姓氏大典》4820个汉族姓氏中,38%起源于河南,当今300大姓中,171个根在河南;有思想文化,鹿邑老聃开创道家思想、祖籍河南孔子始创儒家学派、洛阳二程开创宋代理学、新郑韩非法家集大成;还有中医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等享誉中外。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有力支撑,需要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而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河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时出台关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弘扬、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等规划,明确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建设开发的核心区、先行区、示范区,构建“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总体布局,做好仰韶文化重要遗址、开封明清城墙、红旗渠等申遗准备工作。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开展研究;加强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围绕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专项立法建设、保护规划编制等重点开展工作。
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上,推动“遗产+”融合发展,尝试将文化遗产与旅游、科技、教育、生态、产业、创意等深度捆绑,推广“生态保遗”经验,打造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商丘黄河文化大遗址走廊,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优化的融合协调发展;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等跨界融合和数字赋能,创新文化遗产呈现与传播方式。数字技术使沉寂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态到动态转变,使原本“寂静”的历史遗迹、古董珍品等一下子活起来。如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等重点文化遗产的数字建模、虚拟还原与交互展示,打造可沉浸、可感知、可传播的历史文化新场景。“黄河文脉数据库”“河南非遗数字典藏平台”,整合历史图谱、古籍文献、民俗技艺等资源,推动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玩、可用”。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推动文旅兴旺发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有序开发文旅资源,加强文旅市场管理,逐步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发挥其在提振消费中的积极作用。河南文旅产业在资源转化、品牌塑造、业态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全面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0亿人次,综合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8.87%,支柱效应及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凸显。2024年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41万个,拉动相关就业岗位987万个,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幸福产业品质显著提升,研学旅游、赛事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等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已推出100多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建成多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如郑州阜民里、二砂文创园区等。进一步研判挖掘新业态,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谋划,更好发挥支柱作用。
河南拥有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殷商甲骨文、龙门石窟等都是河南丰富文化资源的代表,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软件上,政府支持发力,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如恢复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文旅产业链群、文旅融合等6类项目,同时多地还发放文旅消费券,以刺激文旅市场消费。硬件上,充分发挥全国铁路交通枢纽优势,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高速公路便捷畅通,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针对文旅发展,积极建设“快旅慢游深体验”的旅游公路网,布局打造“黄河古都”等旅游公路品牌,新县“红色大别山”旅游公路入选交通运输部与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旅游公路项目,体现建设成效和发展后劲。
为优化集群协同发展,出台《河南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重点培育旅游装备、演艺演出、交通旅游、文旅集聚市场、文创潮品、动漫游戏、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8个产业链群,建设了一批规模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抓好郑汴洛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一体化建设,加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文旅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同时布局一批文物考古研学、红色研学等项目,打造一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以项目建设为具体抓手,推动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悬河文化展示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AR导览系统等,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像爱奇艺乐园一样的“科技+文化”文旅产品。推动“文旅+百业”,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完善的产业生态,带动更多产业协同发展。
普惠公共文化产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普惠人民和人才建设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文化发展中依靠人民,在文化成果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文惠民。动员民间艺人、乡土作家、非遗传承人组成文化志愿服务队,经常性开展文艺节目送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文艺和学术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拓宽扶持路径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是关键。实施豫剧振兴工程,设立艺术发展基金,打造《妇好》等优秀剧目。继续实施“艺术名家推介工程”“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扶持文艺院团。开展“豫出彩·一起来”益民文化活动,建设全省图书馆、文化馆联盟,办好市民夜校,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文化豫约”平台服务效能,开展相关试点和行动。打造知名品牌服务模式,如开展“春满中原·老家河南”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百城万场”广场文化活动、“群星耀中原”“惠民文化节”,推动各地建设特色品牌,实现“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积极探索创新,推广洛阳“邻里中心”、信阳“主理人计划”以及巩义“海上桥村”等典型模式,打造全龄友好、全要素服务的文化创新综合体,推动文化资源增值利用与多元供给,切实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灵活服务形式,一体化建强服务阵地是保障。丰富传统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如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巩固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青年之家、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各类体育场地、职工书屋、农家书屋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采取新(改)建、共建共享等形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场景,形成更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城市书房、乡村书房、文化驿站、文博艺术空间、公益文化空间、商圈文化空间、跨界文化空间、村史馆、非遗馆等。同时,要加强数字文化平台建设,整合省级公共文化机构资源等,上线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文化豫约”,推动各地公共文化场馆,积极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讲好中原人文故事,拓宽文化传播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河南文化要获得发展活力,也必须注意对外文明交流和会话。在传播内容上,一是锚定历史文化,以龙门石窟、殷墟、少林寺、大运河(河南段)等为核心,打造“中华源·河南故事”超级IP,凸显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地位。二是锚定非遗文化,推动豫剧、太极拳、唐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等“走出去”,打造河南文化对外交流“活名片”。三是锚定现代文化,通过《唐宫夜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现象级文化作品,用年轻化、沉浸式表达重构河南文化形象;开发“古都生活志”“国风中医课”“豫剧元宇宙”等新兴文化IP,实现传统文化活表达、软传递、快传播。
通过优化传播矩阵建设、创新传播手段,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传播互联。一是构建新媒体矩阵:国内,联动全省文旅系统和主流媒体,整合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图文矩阵平台,抖音、B站、视频号等主流视频平台,注意与中央及省级媒体、中国驻外使领馆平台账号建立联动;海外,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TikTok五大平台集中运营“VisitHenan”海外新媒体矩阵,设立“河南文化中心”作为推广站点,开展非遗展演、书画展览等落地活动。二是举办国际品牌活动,包括赴国外举办“欢乐春节·豫见”系列活动,带去融歌舞、民乐、功夫、太极、非遗及魔术为一体的专业演出;举办“茶和天下·豫见”活动,实现信阳毛尖与国外的联动。三是开展国际合作,举办“全球少林考功大赛”,联合河南省图书馆到国外举办中原文化外语丛书捐赠活动,推进河南博物院与国外博物馆的合作等。
当代传播方式的取向是数智赋能,通过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智慧服务等方式,河南文化能够更加生动、广泛地走向大众。一是文物数字化展示与保护。如龙门石窟研究院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实现了流散文物的“身首合一、数字复位”,郑州商城遗址的古老城墙可通过3D打印技术重现真容。二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如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可通过XR遗址展示《妇好归来》;开封府全息剧场《大宋谜案》以“轻喜剧+微探案”,让观众化身“大宋官员”,与“包大人”一起审案。三是开发数字文旅服务平台。全力推出“一机游河南”小程序,游客可以通过该小程序实现预约购票、电子导览、路线规划等服务。四是数字出版助力文化传承。中州古籍出版社可尝试AR绘本和XR影片等交互体验重构叙事逻辑,让观众在沉浸式场景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作者分别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社部教授)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