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嘉陵江畔的武胜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从清平镇连片的金色稻田,到真静乡绿意盎然的再生稻;从猛山乡忙碌的秸秆综合利用现场,到万善镇智能化的粮食仓储中心……一幅幅以“丰收”为底色、以“科技”为笔墨、以“增收”为内核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水稻播种面积34.6万亩,预计总产量18.7万吨。真静乡3000余亩再生稻,预计总产量可达15万斤。
金秋九月,嘉陵江畔的武胜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从清平镇连片的金色稻田,到真静乡绿意盎然的再生稻;从猛山乡忙碌的秸秆综合利用现场,到万善镇智能化的粮食仓储中心……一幅幅以“丰收”为底色、以“科技”为笔墨、以“增收”为内核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武胜县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通过推广机械化耕作、强化农田水利保障、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升级粮食仓储技术,实现粮食生产“量质齐升”。据统计,今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34.6万亩,预计总产量18.7万吨。
农机轰鸣 颗粒归仓
近日,在位于清平镇的武胜县富农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500余亩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颗粒饱满、压弯枝头,成群的白鹤展翅掠过稻浪,与田间往返作业的收割机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生态丰收画卷。
两台收割机开足马力,收稻、脱粒、秸秆粉碎等流程一气呵成。短短几分钟,一垄垄水稻便化为金灿灿的谷粒存入机身粮仓,随后被转运至合作社加工坊进行烘干处理。
“以前靠人工,3个人1天只能收1亩。现在机械化作业,1台收割机日收约30亩,两台合作,10天左右就能收割完500余亩。”该合作社负责人卢李川说,机械化收割彻底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靠人出力”的传统模式,大大提高了水稻收割效率。
收割不停,烘干同步。在该合作社的加工坊内,3台烘干机全天候运转,新收割的湿稻谷通过传送带进入烘干设备,经过精准控温烘干后,含水量降至安全标准,有效杜绝了霉变风险,让每一粒粮食都能达标入库。“烘干设备解决了我们大规模种粮的晾晒难题,也保证了粮食品质。”卢李川说。
除了收割机和烘干机,该合作社还配置了无人机、插秧机、旋耕机等10余台专业农机农具,实现了水稻从播种、植保、收割到烘干全流程机械化作业。今年,该合作社预计可收稻谷300余吨。
“稻谷收割完后就要休整土地,转入油菜、小麦轮作模式,让土地不闲置,实现‘一田多收’。”卢李川说,预计9月中下旬播种油菜,10月中下旬种植小麦。
再生稻管护 一稻“双收”
眼下,真静乡3000余亩再生稻正值抽穗扬花的关键生长期。作为当地粮食安全与农户增收的重要作物,今年以来,该乡聚焦再生稻管护关键环节,通过建设集中示范片、精准施肥、强化灌溉保障等举措,全力夯实再生稻丰收基础。
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全乡再生稻生产水平整体提升,真静乡规划建设了4个再生稻集中示范种植片区,总面积超1500亩,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种植。目前,示范片区及全乡再生稻均长势良好。
“7月中旬,我们组织调配了30吨优质尿素,逐户精准分发投放,用于再生稻促芽和发苗。”真静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波介绍,此次精准施肥为示范片区再生稻补充了充足养分,为后续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真静乡还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从稻桩留茬高度、水肥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形成标准化管护流程。“头季稻收割留茬需控制在30厘米左右,收割前就要下足肥力,能更好地保障再生稻芽快速萌发和生长。”杨波介绍说。
水源是水稻生长的“命脉”,尤其进入抽穗扬花期后,稻田灌溉需求更为迫切。对此,真静乡积极协调银子宝村提灌站,持续从嘉陵江抽水,为示范片区稻田提供稳定水源。同时,对全乡12 个提灌站开展定期巡检,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为再生稻生产提供可靠灌溉保障。
据测算,今年真静乡再生稻总产量可达15万斤。眼下沉甸甸的稻穗,不仅承载着一季作物的收获希望,更成为农户增收、粮食稳产的重要支撑。“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病虫害情况,及时指导农户做好应对措施,全力保障再生稻丰产丰收。”杨波表示。
秸秆利用 变废为宝
秋收后的秸秆如何处理,成了困扰农户的一大难题。但在猛山乡,这些曾经被焚烧或丢弃的秸秆,如今成了“香饽饽”,利用村集体经济建立秸秆粉碎基地,创新探索秸秆综合利用路径,实现“变废为宝”。
在猛山乡石花村,收割机一边收稻,一边将秸秆就地粉碎还田。“秸秆还田既能避免焚烧污染,又可给土壤增肥,同时再生稻生长期间还能给土壤保湿,抑制杂草生长。”石花村党支部书记刘婷说。
对于不适宜还田的秸秆,猛山乡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集中回收利用。
在石花村村集体经济桑枝粉碎场,桑枝、玉米秆等秸秆堆成了一座小山。装载机、秸秆粉碎机正开足马力轰鸣作业,长长的玉米秆被迅速吞入,瞬间被粉碎成细小的碎屑,从出料口喷涌而出。
石花村主要发展蚕桑产业,为有效解决废弃桑枝问题,2024年,该村投入150万元资金,购置了装载机、小型货车和粉碎机,建立了占地10亩的桑枝粉碎场,主要用于全村的废弃秸秆粉碎,粉碎后的秸秆碎料出售给相关企业用于菌类栽种。
“今年,我们粉碎场设备还用于粉碎油菜、玉米等秸秆,每天可粉碎10余吨秸秆、50余吨桑枝。”刘婷说,这种变废为宝的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问题,还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让村民们不再为地里的秸秆发愁,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接下来,我们将鼓励村民自行将秸秆转移到粉碎场,粉碎后通过企业进行回收利用,既让村民增加收入,又杜绝焚烧隐患,有效减少大气污染。”刘婷表示。
智能仓储 减损增效
9月5日,在武胜县粮食仓储物流中心的智慧控制中心,电子屏幕上清晰标注着库区13座粮仓的实时状态,温湿度、粮食水分等数据一目了然。
“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时查看每座粮仓的详细信息。”四川天禾粮油有限公司信息化专员余涛指着屏幕介绍,这些数据每日自动更新上传,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便会立即预警,并同步推送针对性的调整方案,实现粮情动态“全天候、无死角”监控。
“以前得靠人工拿着检测仪进仓,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测,不仅耗时费力,数据还容易出现偏差。”余涛说,如今有了智能化设施设备,能24小时实时掌握粮情动态,“如果粮堆某个点位温度偏高,系统就能精准捕捉并自动预警,保管员便会第一时间根据预警信息进仓检查处置,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粮食收割归仓,如何保障储存安全、减少损耗,是确保“丰收成果”的关键一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武胜县粮食仓储领域深度落地,传统粮仓加速向“智慧粮仓”转型,不仅让粮食储存周期显著延长、损耗率大幅降低,更推动“大国粮仓”管理效率实现质的飞跃,为粮食安全筑牢科技屏障。
科技赋能不仅让粮情监测更精准,还推动储粮方式向“绿色化”升级。该中心广泛应用环流熏蒸、智能通风与低温储粮等技术,实现了“零药剂依赖”储粮,库存粮食温度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有效抑制粮食害虫和微生物活动,既能最大限度减少粮食营养流失,又能完好保留粮食原有的口感和品质,真正实现“存得久、品质优”。
如今,科技赋能下的武胜县粮食储存,已从“存得住”向“管得精、流得顺”全面升级。据了解,武胜县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已建立粮食全生命周期数据化管理体系,每一批粮食的入库时间、水分含量、储存状态等信息,都会被逐一录入智慧管理系统,形成专属“粮情档案”,全程可追溯、可查询。
四川天禾粮油有限公司仓储部副经理符礼涛表示,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推进“智慧粮库”建设,进一步深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粮食收购、储存、调运全链条的融合应用,让“大国粮仓”既装满群众的“米袋子”,又守住粮食的好品质,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科技力量。(武胜融媒/任禹舟)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