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于上海黄浦世博园区正式开幕。包括新晋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等全球顶尖学者线上参会分享。
9月11日,“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于上海黄浦世博园区正式开幕。包括新晋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等全球顶尖学者线上参会分享。
会议开始后,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萨顿提出,人类数据红利正逼近极限,人工智能在进入以持续学习为核心的“经验时代”,需要一种新的数据源,由智能体与世界直接交互中生成。
萨顿认为,今天大多数机器学习的目的,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转移到一个静态、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 AI 上,但这种方法通常无法生成新的知识,它并不适合持续学习。如播客主持人 Dwarkesh Patel 所说,“大语言模型并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尽管在很多任务上其基准表现可能优于人类的平均水平,但在实践中,这根本达不到人类那种学习和进步的程度。”
针对当前对人工智能的规制、管控的呼声,萨顿表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是被某些从中获利的组织和个人煽动起来并夸大的,实际上这些问题在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应对的挑战并无不同。他呼吁寻求协作、支持协作,并致力于将协作制度化,因为“协作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人工智能和人类繁荣都来自去中心化协作。”
“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则表示,作为历史学者,自己对变革的节奏和方式感到担忧,人工智能与所有以往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触及了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我们面临的人工智能危险是无形的,并非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叛乱”,而更安静——决定权从我们可质询的人类,移交给看不见的算法。
赫拉利同样提出,单有速度不是进步,人类的力量从来不源于孤立,它来自与陌生人,以及外部世界的合作,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意味着建立可验证的全球承诺,而不仅仅看“谁跑得更快”。
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为了竞争优势,不顾安全边界地部署技术。“如果我们在还没有学会识别和纠正系统不可避免错误之前,就贸然让人工智能‘奔跑’,那么速度的代价,就会让最无力的群体承担。”
九派财经记者 王芊蔚
编辑 万珮
来源:投影手机新媒体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