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深山惊现三千多处抗联遗迹!考古还原“第一抗日根据地”真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07:10 1

摘要:事实上,他们在东北深山中建立了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军事根据地——而这一切,直到最近才被考古人员一一揭露。

引子:密林深处,被遗忘的“抗联迷宫”重见天日

你以为杨靖宇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只能在冰天雪地里游击、居无定所?

事实上,他们在东北深山中建立了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军事根据地——而这一切,直到最近才被考古人员一一揭露。

绵亘于吉林省磐石市的红石砬子山区,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无声地封存着一段壮烈的历史。

超过3300处,抗联遗迹遍布于此,静默地诉说着往日的烽火岁月。

带火炕的营房、半地穴哨位、单人战斗掩体、集训平台……甚至还有铁刀、农具、瓷碗等近千件生活实物。

这里,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而这次考古,也是中国首次对东北抗联遗址,进行系统性的考古发掘。

它彻底改变了“抗联有史无迹”的刻板印象,把一个有血有肉、有组织有防御的敌后抗战体系,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考古三年,揭开一个‘抗联军事社区’的全貌”

自2021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持续三年的系统考古工作。

总计发掘2800平方米,发现了四大类清晰的功能遗迹:

居址:共清理出15座石砌火炕房址,每间约20-30平方米,多为“双炕”设计,分布在河谷深处阳光较好的坡地,近水源、便于隐蔽;

岗哨:发现7座圆形地窨子,属于半地穴结构,只有约5平方米,多设在谷口,起到警戒作用;

战斗工事:3处单人趴卧式战斗掩体,是利用山体铲削而成的简易工事,仅容一人作战,遍布山坡与山脊,是最常见的遗迹类型;

营训地:1处大型室外平台,面积达100平方米,位于山谷交汇处,可用于集训、会议甚至临时集结转移。

这些遗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古道、山脊彼此串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警戒–居住–训练–作战”山地防御体系。

938件出土遗物:从武器到农具,再现抗联的艰苦与智慧”

考古中还出土了大量实物,涵盖陶、铁、铜、瓷、琉璃等多种材质,共938件。它们真实还原了抗联将士的生产与战斗场景:

武器:除了制式枪支类文物,还发现了冷兵器,如刀、矛等,说明当时武器来源多样,且近身战斗仍频繁发生;

农具:锄、铲等耕作工具的出土,印证了抗联“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自给模式;

生活用具:包括瓷碗、铁锅等,材质朴素、工艺简单,反映战时生活的艰苦。

这些物件共同勾勒出一幅真实图景:抗联战士不仅是军人,也是农民、工匠,他们在这片山林中顽强地生存、战斗、建设。

科技+传播:MR展示、流动展览,让抗联历史‘活’起来”

红石砬子考古不仅在做发掘,更致力于“让文物说话”。项目组运用多种现代手段推动考古成果转化:

MR混合现实技术:在现场通过数字设备“复原”地窨子、火炕房原貌,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抗联生活;

进校园、办巡展:举办公众开放日、流动展览、讲座培训,将抗联故事带入学校和社区;

搭建技术平台:与地方文博机构合作,建立全省抗联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体系。

这些努力让红石砬子不再只是荒山中的石头和土坑,而成为一座可感知、可共情的露天抗战博物馆。

结论:红石砬子考古——为中国革命遗址考古树立“吉林范式”

红石砬子根据地的考古工作,意义远不止于一城一地的发现。

它首次以系统的考古学方法,实证了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与军事智慧,为全国革命遗址考古提供了三个层面的经验:

第一,它建立了一套 “调查–发掘–研究–保护–展示” 完整的工作范式,尤其注重多技术融合与公众参与;

第二,它用实物证据驳斥了“抗联无遗迹”的旧论,显示出抗联部队高度的组织性和适应性;

第三,它深刻说明,考古不仅能发掘远古文明,也能揭示近代革命史,是传承抗联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红石砬子,这座隐藏在山林中的“抗联之城”,正在通过考古人的手,一步一步走向国民记忆的中央。

它提醒我们:有些历史,从未被遗忘;有些精神,始终在山谷回响。

来源:落水的焱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