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成器是一个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甘愿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并不是他不想当这个太子,而是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李建成。
李成器是一个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甘愿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并不是他不想当这个太子,而是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李建成。
当李隆基通过唐隆政变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以后,李成器就已经明白,这太子之位,早晚都是李隆基的,如果非要去争一把,非但没有胜算,还得把命搭进去。
唐隆政变跟李隆基成为太子有何关联呢?
这事儿还得从武则天退位以后,唐朝的政局说起。
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联合李唐宗室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并传位给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
李显登基后,五大臣的声望抵达巅峰,掌控着朝政,而皇帝李显身边没有嫡系势力,显得有点势单力孤,由此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
李显因此对五大臣产生猜忌,认为五大臣威胁皇权。
为了搞垮五大臣,李显下令召回昔日太子府的旧部,同时召武三思入朝,充实自己的实力,接着把上官婉儿纳入后宫,封为昭容,实际上掌管机要。
此外,李显还允许皇后韦氏参与朝政,这给后面的乱局埋下祸患的种子。
不久之后,皇帝李显在武三思等人的帮助下,整垮了五大臣,但朝廷权力格局由此失去平衡,武三思整垮五大臣后,与上官婉儿、韦皇后勾结,形成党羽,并且在朝中一家独大。
由于韦皇后唯一的儿子在武则天统治末期被杀掉,如今李显登基,太子之位只能给了李重俊。
由于李重俊不是韦后所生,加上韦后很有野心,不仅干预朝政,还盘算着效仿武则天,因此对李重俊这个太子极力打压,甚至是迫害。
李重俊在韦后和武三思的打压下,为了避免被迫害至死,最终选择发动景龙政变,试图铲除韦后一党,逼迫李显退位。
结果他的政变队伍在诛杀武三思后,很快因部下叛变而遭到失败,李重俊逃亡后被部下杀死。
从此,朝廷上下,韦后势力如日中天,成为朝中最强大的一股政治力量。
更糟的是,李显没过几年就离奇死亡。
韦后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她拥立了一个小皇帝充当傀儡,自己宣布临朝称制,掌控大权,同时在朝廷各大要害部门安插亲信和家族子弟。
而她的最终目标就是效仿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
l李唐宗室好不容易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光复了大唐,现在又来一个韦后,如果任由她继续搞下去,这李唐江山恐怕要再次改姓。
所以,李唐宗室以及一些忠于李唐的大臣对此十分不满。
此时,有一个人已经在暗中展开了行动。
这个人就是李隆基,他在京城秘密结交禁军将领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人,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政变做准备。
此时,正好太平公主也对韦后十分不满,也在谋划推翻韦后。
于是,这姑侄二人一拍即合,结成同盟,决定共同发动一场政变,推翻韦后,拥立李隆基的老爹相王李旦登基为帝。
不久之后,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带着禁军秘密进入宫中,突然发起军事行动,一举诛杀了韦后及其党羽,同时第一时间控制了傀儡皇帝。
事发后,李旦被拥立为帝,是为唐睿宗。
这次政变对于李唐宗室来说,意义重大,实不亚于神龙政变的价值,因为如果没有这场政变,李唐的江山大概会被韦后颠覆,天下将再出现第二个女皇。
李隆基此举,无异于挽救了整个李唐江山。
因此,政变之后,李隆基从一个没什么名望的庶出宗室子弟跃升为大唐功臣,他的政治声望飙升,一跃成为仅次于皇帝李旦和太平公主的人物。
此时的李隆基,虽说只是个亲王,但他控制着禁军,而且在朝中威望飙升,支持者也有不少。
可以说,李隆基无论是手中的兵权还是威望,对大哥李成器都是碾压性的优势。
当年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相比,好歹也算势均力敌,如今的李成器,面对实力强大的李隆基,两人之间的实力对比简直就是鸡蛋和石头的差距。
如果他真敢当这个太子,恐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他根本没有任何本钱和李隆基同台竞争。
李成器本人也非常识时务,他很清楚自己的斤两,所以李旦登基后,到了该立太子时,李成器主动推辞。
只听李成器说道:
“储君之位,乃是天下公器,天下太平时,当然应该立嫡长子,但国家危难之时,就应该立有功的贤能之人,如果处置不当,将会令天下人失望,这并非国家之福。臣今日冒死恳请让位。”
成器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旧唐书》
此后,李成器连续多日流泪坚持辞让,言辞极为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大臣也都进言,认为楚王李隆基对国家立有大功,应当继承储君之位。
看到了吧,当时李唐宗室诸王以及公卿大臣都认为应该立李隆基为太子,可见李隆基当时不仅控制着禁军,而且在朝廷中的支持者众多。
反观李成器有啥?他啥都没有,如果他真去当这个太子,那就是找死。
除此之外,唐睿宗登基后,朝廷权力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唐睿宗李旦对权力没什么兴趣,而且有那么点淡泊名利的意思,所以李旦虽然做了皇帝,但朝政大事都交给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决策。
太平公主的资历和功勋可比李隆基大多了,早在武则天统治末期,太平公主就参与了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光复李唐。
如今又和李隆基共同谋划了唐隆政变,诛杀韦后乱党,和李隆基一样,对社稷有大功,她的政治声望也因此抵达巅峰,加上李旦让她参与朝政决策,给其权力,使得太平公主的权势也抵达巅峰。
对于李成器来说,如果他去做了这个太子,那么他在朝中,一边是权势巅峰的太平公主,一边是觊觎太子之位的李隆基。
而这两个人,他一个都惹不起,而且还一下要对付两个,他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只有被碾压的份。
所以,这个太子之位,实在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与其去做这个太子,到最后被弄死,倒不如做个清闲的亲王,不仅一辈子荣华富贵,而且自由自在。
要说李成器一点都不想当这个太子,那说出去是没人信的,他只是不想为了这个太子之位,把命搭进去。
而李成器主动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的举动,让李隆基非常感动。
后来李隆基登基为帝以后,对李成器这个大哥十分恩宠,处处厚待。
李成器后来改名李宪,于741年善终而死,他死后,李隆基将其追谥为“让皇帝”。
来源:烟郭说历史